绿色发展泽后人

——生态文明关系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07-15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

    基于这样的国情,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破解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从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后又在“三个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四个文明’使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思路更成体系,更加完善。”

    深化污染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着重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从党和政府的号召走向脚踏实地的实践。

    一棵树,这是宁夏盐池县一个小村庄的名字。曾经,这个村庄只有一棵树,只住着一户人家,面对着茫茫毛乌素沙地。如今,一棵树已经化身万棵树。

    一棵树村的变化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改善的缩影。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力度,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生态效益显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 新华网 2011年7月12日 责任编辑: 李杰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