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三分之二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与此同时,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
当前,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资源短缺、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从水资源的利用来看,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用水浪费严重,每立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高达12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至0.8有较大差距。
从水污染的现状来看,我国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2011环境公报显示》,2011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等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为25.3%和13.7%;监测的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50%和7.7%。地下水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在200个城市4727个监测点开展的地下水水质监测中,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
用好“生产之要”,呵护“生命之源”,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对于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意义和作用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