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保障城乡饮水安全、保障城市供水管网稳定运行就是在保障城市的生命之脉。近日,记者随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团来到四川,目睹了当地为城市饮用水安全作出的种种努力。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素有“千河之省”之称。大大小小的江河成为省内大多数城镇的主要饮用水源。保障城市的生命之脉,四川站到了同行业的上游。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排水、供水、饮用水水源保护等各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让百姓喝上“干净水、放心水、明白水、满意水”。
强化水质监测,让百姓喝上干净水
保障城市饮用水供水安全是供水企业和下辖的自来水厂担负的责任,供水管网的另一端连接着千家万户的水龙头。因此,在自来水厂取水口和饮用水的出水口这两道关卡上布防监测,掌握实时的水质数据信息,就成为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抓手。
目前,在四川省许多城市,市民可从供水企业营业厅的大屏幕上看到所辖自来水厂实时监测的饮用水水质信息。前不久,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又会同省卫生厅联合下发文件,组织建立全省城市饮用水水质安全信息网络。“以后,我们就能在省厅,看到实时监测的各地供水企业的出厂水水质信息。”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调研员崔庆民对记者说。
成都市副市长刘仆介绍说,成都的自来水厂已经具备了检测106项指标的能力。“实时掌握上游水质数据后,我们具备了提前预警的能力。取水口上游设立的3个水质监测点,可24小时自动监测,定时向调度室反馈监测数据。一旦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水厂能够提前8小时知情并马上采取错峰取水、启用备用水源等相应措施,并及时向社会通报。”
为保障水质信息精确,“十二五”期间,四川省还将进一步在水质监测能力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据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又介绍,该省将建立6个组合型具备106项检测能力的省级供水水质监测站,对全省供水企业的出厂水进行106项水质达标监测。地级以上城市(区)、县级市和规模较大的县级城市供水企业,将建立42+X项指标检测能力,达到出厂水自检能力。
对于自来水厂取水口的水质,水源监测体系也正在构建之中。为此,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已会同省发改委、环保厅、卫生厅下发了相关通知。“我们将加大监测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各水源流域的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安装在线监测综合毒性和重金属的检测仪器,实现水源源头水质安全检测。”李又告诉记者。据了解,配备这些水质检测仪花费巨大,目前主要是供水企业出资购买。
构建应急机制,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近年来,我国各类水源污染事件频发,使城市供水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据统计,2007年松花江重大污染事故之后,水污染事故平均两至三天发生一起。对于各级人民政府来说,实时保障饮用水安全是一项重要职责。
“在2004年沱江污染事故后,我们四川省供水管理部门从事故中反思,在抵抗流域型上游水源受污染过程中,城市供水企业应该怎么做。我们决定要扎扎实实建立应对这类突发事件的机制。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与其他相关厅局开始建立对供水企业的一套管理考核制度。也以此为契机,修订了《四川省供水条例》,在省人大的支持下以法律形式得以保障。”崔庆民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