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树声出席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08-01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7月26日,“两岸四地大学校长论坛”在内蒙古大学隆重开幕。由此,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本届活动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台湾大学、民盟中央主办,内蒙古大学、民盟内蒙古区委承办。来自台湾成功大学、台湾东海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15所台港澳地区知名高校校长和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6所大陆高校校长参加本次联谊活动。

论坛分为主题演讲和讨论两个部分。论坛主题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改革与合作;子议题包括两岸四地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合作方向,当前在联合培养高端人才方面可以开展哪些具体工作,海峡两岸学分学历互认以及查证机制的发展等。主题演讲由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主持,讨论由南京大学陈骏校长主持。

內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内蒙古大学校长连辑代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致欢迎词,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内蒙古大学的情况。内蒙古“扬眉吐气”(羊、煤、稀土、天然气)的资源优势和内蒙古大学的发展成就给与会校长留下深刻印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南京大学原校长蒋树声介绍了大陆方面关于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联合培养高端人才的推动情况。去年,在吉林举行的第四届联谊活动中,与会的两岸四地22位校长们就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取得了重要共识,并签署了意向书。为了把这一重要共识落实,更好地推动,民盟中央向刘延东国务委员提交了关于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联合培养高端人才的书面建议。刘延东国务委员对此高度重视,并请教育部认真研究两岸四地大学校长们提出的建议。为此,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进行了专门调研,表达了四点意见:教育部重视并支持大学校长们提出的建议;高校间可从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学生交流开始,内地和港澳地区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合作可以积极开展,希望取得重要成果;大陆有关教育部门将会积极筹措专项经费;希望两岸四地共同努力,早日促成联合培养高端人才的实施。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介绍了大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及正在起草阶段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改革开放30年来,大陆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在校人数达到2700万,高教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发展中还存在教学质量、招生就业、大学管理体制、学术不端等问题,大学精神和文化建设也备受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为重点,将就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

台湾成功大学校长赖明诏介绍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他表示,15年来台湾高等教育发展也很快,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到当前阶段,面临着一些共同问题,希望进一步加强交流,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合作可以从学分承认、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大学分类等做起。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介绍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他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香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在香港大学之后先后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这些学校在世界高校排名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香港高等教育面临着政府不干预策略、周边地区高教发展等挑战。应该跟大陆、台、澳地区结合发展。

台湾联合大学系统主席曾志朗介绍台湾地区关于学历认证及查证机制的有关情况。他表示,台湾教育部门对两岸学分学历认证是认可支持的,正在采取扩大采认对象、采认学历层次等措施逐步实施,希望能通过台湾立法部门的审核。他在《汉字的源头;甲骨文在中央研究院》的文化议题发言中,呼吁两岸四地的校长等教育界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以及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推动甲骨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因为这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最重要的文化源头。

在自由发言的讨论中,与会校长们一一发言,他们表示,联谊活动举办以来,在两岸四地大学增进了解、促进合作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一年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发展迅速,两岸四地大学共同发展前景广阔,希望把合作推向更高的层次。校长们还特别关注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两岸四地大学校长论坛”是“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的第一项活动。本届论坛与以往历届相比,呈现出讨论更加深入和具体、议题范围更为扩展的特色。论坛结束后,参加活动的校长及夫人将在内蒙古开展为期5天的联谊、交流。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台湾大学、民盟中央共同发起,自2005年起已先后在江西、云南、台湾和吉林成功举办了四届。加上这次新参加活动的校长,先后有12所大陆地区高校、15所台湾地区大学、8所港澳地区大学共35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参加了这一活动。这项活动层次高、形式新、影响大、亮点多、凝聚强,有力促进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

来源: 中国民主同盟网站2009年7月28日 责任编辑: 余晨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