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2011年12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平
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领域的进展和成效还不尽如人意,一些方面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在三大需求中,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强。近年来,我国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呈下降趋势,2010年为36.8%,比2008年下降6.7个百分点;而资本形成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54%,比2008年上升6.5个百分点。“一降一升”状况的出现,主要不是由于消费增长慢,而是这一期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投资增长更快,造成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投资拉动。同时,由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加上消费预期和消费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使得居民消费潜力没有得到更好的释放,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强,制约了消费的进一步扩大。
在三次产业中,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水平不高,耕地和淡水资源约束趋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工业结构层次较低,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能源资源大量投入;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产品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要求。
在可持续发展上,资源环境约束还在强化。尽管“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环境污染仍很严重,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均已超过50%。今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仅下降1.6%,氨氮排放量下降0.9%,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7.2%。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物等持续增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和土壤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生态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
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缩小差距的任务还很繁重。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欠发达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平衡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远落后于城镇居民。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发展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政绩考核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必须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深刻地警示我们,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后发展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力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居民消费重在提高收入、改善预期。要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国民收入分配调节,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让城乡居民通过劳动获得更多收入。加大养老、医疗等社保体系建设力度,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方式,降低流通成本,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继续完善文化、旅游、家政等消费政策,推广节能建材和节水洁具,发展绿色消费,引导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结构上,政府投资进一步向改善民生、向结构调整、向节能环保倾斜;加快推进制定出台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具体措施,更好地发挥民间资本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带动消费和投资增长。稳定和拓展外需,积极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对外贸易均衡发展。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在加强农业基础、提升制造业水平、扩大服务业规模上下功夫,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新要求,综合运用财税、信贷等政策,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为手段促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积极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努力缓解融资难问题。落实好鼓励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破除体制约束,完善政策支持,力争在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更快发展;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提升现代化、产业化和惠民化水平。
(三)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坚持一手抓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一手抓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重大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着力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推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高新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工作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