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权威发布 > 报告

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2011年12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平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2011年12月28日 14:29:55

    (四)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公布了各地区“十一五”目标完成情况,落实了奖惩措施。继续运用价格等手段抑制“两高”行业生产过快增长,及时提高能耗和环保等准入门槛,暂停审批、核准、备案一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2009年以来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始终低于全部工业增速。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加大,2009—2010年累计关停小火电3827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水泥产能6113万吨和1.92亿吨。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实施,两年形成节能能力1.6亿吨标准煤。大力推进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2009—2010年完成1.42亿平方米改造任务。循环经济试点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共伴生矿约70%得到了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达到60%。节能灯具等一大批高效节能产品得到推广使用,在补贴政策的引导下老旧车辆淘汰速度明显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两年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3230万吨,新投用燃煤电厂脱硫机组2.09亿千瓦;重点流域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进展顺利。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继续下降,2010年火电供电煤耗比2008年下降3.5%,吨钢综合能耗、吨铝综合电耗分别下降4%和2.2%。“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2.4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4.29%。“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部分指标有所改善,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为81.7%;全国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59.6%,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下降到20.8%。

    (五)完善落实区域发展政策,东中西部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发挥比较优势、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围绕这些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了各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中央全面部署了未来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任务,印发了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系统制定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了一批经济区、经济带发展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

    在各项政策支持和各地区努力下,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地、州)基本通二级以上公路,包头至西安等铁路新线、吐鲁番和日喀则等支线机场、宁夏扬黄灌溉水利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一大批乡镇和行政村开通了邮政、电话和互联网,一大批生态和环境保护项目开工建设。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快速发展。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及国有企业、国有林区垦区和厂办大集体改革扎实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深圳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2009年、2010年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快于东部地区,今年前11个月,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消费、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8.3%、17.8%和28.9%,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6.9%、18%和29.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增幅为42.5%、20.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9个和7.4个百分点。

    (六)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通过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健全制度,使广大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展顺利,今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又提高了100元,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对全国1.3亿农村中小学生在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又免费提供教科书,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2600万农村在校学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超过85%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基本药物制度在城乡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两年来,中央共投入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2万所村卫生室的建设,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推进,目前已实现60%的覆盖目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受益人数约5300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国家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扶贫范围。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一大批“水电路气房”项目建成,2009—2010年解决了1.23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000万户,改造农村危房200万户,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基本解决。农民收入增幅逐年提高,两年年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达9.7%,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0.9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达到13.6%,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高5.8个百分点。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一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快速发展,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继续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城市用水、燃气可及率分别达到96.7%和92%。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49.95%,比2008年提高2.96个百分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余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