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计报告看审计理念四大变化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06-29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更加注重从制度层面分析问题

  十年前,审计报告内容首次向社会公开,所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人们为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所触目惊心。然而,此后同样的问题不断出现,又引起了人们对“屡审屡犯”的理性思考。

  社会关注点的转移推动审计更多地从问题背后而非问题本身探寻更深层次的东西,审计报告也开始用更多篇幅、更重笔墨揭示制度缺陷与管理漏洞。

  连续7年,审计报告聚焦现行财政体制,直指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促进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连续5年,审计署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全覆盖审计“倒逼”预算的全口径管理,并在审计报告中呼吁提高预算的完整性、执行的规范性、决算的准确性。

  在审计部门的推动下,一些体制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三公经费”的公开、全口径预算制度的建立、民间借贷管理办法的制定、国企重大决策机制的建立……

  更加注重揭示重大风险隐患

  自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开始长期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与此同时,国内发展改革也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着眼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审计工作越来越注重反映趋势性、苗头性、侧向性问题,及时揭示财政、金融、国有资产、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及潜在风险。

  2008年审计报告关注到一些投资计划延迟下达、项目执行进度缓慢、效益不高等问题,2010年审计报告反映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2011年审计报告呈上了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性债务“家底”,本次审计报告则进一步反映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长变化情况……

  审计通过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抑制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防止局部风险演变为全局风险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 新华网 2013年6月28日 责任编辑: 包瓴瓴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