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汪恕诚: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搞水土保持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0-08-27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人大网讯 8月26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举行分组会,审议水土保持法修订草案。汪恕诚委员认为,应该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搞水土保持。

汪恕诚委员说,水土保持是针对水土流失而言,如果没有流失就没有保持,从大自然的变迁来讲,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类为了生活,经济为了发展,就要搞水土保持工作,这是矛盾对立的两方面。水土保持法更多的是讲人类如何预防以及治理水土流失。中国人口密集,所以治理水土流失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首先,造成水土流失一般有三、四种情况。一种是由于降雨或者水流的冲刷、降雨引起的土石流失,称为水蚀。二是由于刮风,比如戈壁滩、大沙漠,称为风蚀。目前中国风蚀的面积超过了水蚀的面积。三是冻融侵蚀,冬天结冰,夏天太阳一晒化了,土坡就塌下来了。四是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更多地是指岩石、悬崖峭壁,风化裂隙扩大到一定时候就引起崩塌。

风力侵蚀一般在沙壤土,日照雨淋时塌下来。造成水土流失大体上就这么几种情况。风蚀没有水,为什么还叫水土流失?这是一个大的题目。钱正英同志曾给中央写过一封信,说水土流失应界定为水蚀,水土流失工作不包括风蚀部分,没有必要去治理,也不可能去治理。作为风蚀的边缘,比如人与沙漠、良田与沙漠的边缘带应该治理,免得沙漠侵蚀土地。但是反过来,不能人进沙退,向沙漠进军,这是不合理的。钱正英同志的意思是水土流失工作应针对风蚀和水蚀的边缘带30万平方公里,再加上水蚀的165万平方公里。这是我们人类治理工作的重点,而不是向沙漠进军。

近年来,人们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意见比较一致,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意见也比较一致。地球形成以后,高山、湖泊、平原、沙漠、良田,大自然的多元化,是符合辩证法的,不可能消除水土流失,我们也不可能把水土流失的问题全部治理好,没有黄土高原、没有黄河洪水泛滥就没有华北大平原,没有华北大平原就没有人类文明。世界上四大文明都是在大河两边,埃及的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造就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恒河印度文明,都是在大河的下游,而且都是在洪水泛滥的地区、泥沙丰富的地区,只有在这种自然条件才会有农业、渔业的发展,才有人类文明的出现。任何事都是辩证的。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人多了就要有地方住,就要生活,这必然与大自然之间有一个争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人类和自然要和谐相处,在水土流失工作中同样有这样一个问题,这是近年来对水土保持认识上的提高。

追究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这个名词,既然是风蚀的地方怎么叫做水土流失呢?后来查了美国对这个问题的发展过程,这个词是从美国搬过来的,就沿用下来了,水土保持工作范围,包括风蚀区和水蚀区。但反过来说,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或者是保护、预防和治理,不同地区采取的措施千差万别,很大部分就是保护植被,人不要去干预,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这是近年来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

原来我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特别强调工程治理,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一个小流域做一个规划。对中国来讲,有很丰富的经验,叫做山水田林路,小流域综合治理。人工治理和改变自然的做法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但从大范围的角度来讲,比如每年治理16万平方公里,另一方面又在继续沙化或者是荒漠化,这里治理了16万平方公里,其他地方又出现了其他的问题,所以进展比较慢,投入也比较高。1万平方公里大概要投入80万,黄河40万平方公里,那就是3200亿,哪里能筹集到这么多资金?后来发现用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效果还比较明显。比如草原过牧的问题,规定圈养,草地的轮休效果特别好,或者干脆封山,一两年就搞好了。我们原来研究在水资源缺少的地区种什么东西,后来还产生了副作用,引进的生物入侵以后,疯狂生长,像水葫芦就是一个问题,一开始当作好东西推广,现在成了灾害。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下,在干旱区、在沙漠中,只要人不进去,把它封起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该长什么就长什么,该有树就有树,该有草就有草,适合长什么就会长什么,效果特别明显。因此,现在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搞水土保持,从思想认识上来讲,是近年来的一大进步。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0-8-27
责任编辑: 唐志强
相关文章
汪恕诚:风力侵蚀地区植树造林不可取
汪恕诚: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搞水土保持
汪恕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分组会上发言
汪恕诚:更要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汪恕诚:更要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