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开展四项专题集中视察
25日至27日,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广东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分组赴广州、惠州、阳江、珠海开展专题视察。此次全国人大代表集中视察共分四个专题,分别视察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志恒、雷于蓝、陈小川参加了相关视察活动。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广东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分组赴广州、惠州、阳江、珠海开展专题视察,图为第一组在广州视察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情况。
政府职能转变
代表质疑是否存在行政成本浪费
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组听取了省发改委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汇报,并赴广州南沙新区与番禺区视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情况。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志恒表示,希望未来能够争取自贸区在南沙落户,并表示支持南沙在发展中先行先试。
“有的服务窗口一个月才办理4-5宗事件?”全国人大代表一行来到南沙政务服务中心视察时,全国人大代表马纲领特意询问了窗口业务量,并在座谈中质疑是否存在行政成本浪费。对此,南沙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回应,行政审批优化后,业务量下降,今后将根据现有的业务不平衡情况,优化窗口设置。
代表追问南沙发展瓶颈问题,“南沙新区的建设时间很短,发展最大的瓶颈在哪里?最大难度的工作是什么?”民盟广东省委会副主任、省教育厅巡视员罗远芳问道。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如桂表示,南沙人才进驻方面还不是很理想,主要是配套和平台还没有建设好。
据了解,为了吸引高端人才,南沙已开工建设一批专家楼和人才公寓,集聚“千人计划”专家12名,正在抓紧制定《南沙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3-2025)》和《广州南沙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集聚创业领军人才实施办法》,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增强集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在番禺区,全国人大代表刘伟表示,“番禺发展后劲很足,原因在于许多高新科技人才在番禺区居住,而高新科技企业最大的资产就是人才,各区定位差不多,平台都差不多,番禺区科技创新的定位还不够高,应该给一些更好的条件和优惠政策。”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志恒表示,番禺、南沙两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政府职能转变成效明显,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和改善税务管理,突出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等工作也有很多亮点与经验。
他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府职能转变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探索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路子,释放社会活力,对此,政府还要加强监管、强化服务。
司法权力运行
代表认为公开是司法公正的唯一途径
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组听取了省法院、省检察院关于司法权力运行的情况汇报,并赴惠州就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进行专题视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于蓝、省高院院长郑鄂等19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惠州组的视察。
人大代表先后到中恺高新区有关企业和惠州市检察院、惠州中级法院视察,听取了惠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以及惠州中级法院、惠州检察院关于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建设的汇报。视察组肯定了惠州发展的成绩,对惠州近年的迅猛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海清认为,要确保司法权的公正高效运行,建立科学完善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核心在于建立法官责任制,并对此提出了初步工作思路。惠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华贵汇报该院近年强化诉讼监督的主要做法。
参加视察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就法律救助基金、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官检察官待遇、行政案件审理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认为社会救助基金应该社会、政府都要加以重视,法官检察官应该专业化、职业化,待遇上政府必须保证,要探索更多的管理经验。视察组认为公开是司法公正的唯一办法,公开不是单向的,应该是双向的,从当事人立案开始,就发给密码,可以全程电脑跟踪。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于蓝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本次视察活动代表们进一步了解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情和基层“两院”在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了帮助。
雷于蓝提出,惠州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建设,把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扎实推进法治惠州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方面,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进“两院”工作全面发展;“两院”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司法保障。
振兴粤东西北
代表呼呼省有关部门思想进一步解放
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组听取了省发改委关于振兴粤东西北发展的情况介绍,并赴粤西的阳江市实地视察发展情况。在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视察汇报会上,视察组成员、湛江市市长王中丙认为,由于环境容量在核算上,不是按允许的量,而是按当期的量算,反而让东西北地区在新项目上无法通过环评。
阳江市副市长李日芳认为,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大计中,工业重点项目布局应该着重向粤西倾斜。“粤东地区土地有限,而粤北强调生态保护,因此重化工业应该向粤西倾斜。王中丙代表表示认同,但他指出:“环境容量大,没有用!”他解释,目前环保厅在核算环境容量时,是按当期使用容量计算,在此基础上,只能减不能增。王中丙认为,环评如果采用这样的政策,粤东西北基本上批不了项目。“节能减排是一本账,但粤东西北本身就没什么可减的。比如湛江,连电厂的脱硫率都达到98%,没什么工业可以再脱,已经无法突破了。”他呼吁,在环境容量核算上,省有关部门的思想要解放一些。
粤西最大的优势就是海洋,王中丙代表建议,粤西地区在海域使用方面,应该先行先试。广东应该大胆突破,开展海域使用权证“直通车”改革试点,将海域使用权证等同国土使用证,简化产业报批手续,加快审批,提高涉海项目的效率。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小川表示,振兴粤东西北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基础上,欠发达地区要保持进取、机遇、责任、赶超意识,要看到不足,发挥优势,激化后劲,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做好后来居上的文章,珠三角产业转移使东西北地区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可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做好项目选择,产业布局与产业链规划;高度重视环境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实施“绿色崛起”,防止盲目上马污染项目,不能急功近利,重走珠三角发展老路。
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科技企业,了解高科技在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和研发情况。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代表建议厘清政府与企业角色定位
全国人大代表调研组听取了省科技厅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情况汇报,并视察珠海市有关科技企业,了解高科技在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和研发情况。珠海市政府向视察组汇报了珠海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根据汇报,珠海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97.6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52%,占比居全省第三;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459件,居全省第二,多项科技成果填补了我省产业空白。
据了解,珠海加强科技创新立法,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首开“科技重奖”先河之后,去年又率先出台实施《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从财政、土地、采购、金融、人才、住房和行政服务等七个方面加强创新环境建设,特别是在加大资金保障,首次在地方立法中确立了科技财政投入比例,并以一般性财政支出的5%高比例位居全国之首。
此外,探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珠海模式”,率先设立全国首家独立设置的知识产权法庭,统一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实现“三审合一”的就地法律保护和就地司法审判,还成立全国首家独立设置的知识产权检察室,全力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今年,知识产权法庭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502件,比去年大幅增加175%。
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组对珠海市在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表示肯定。视察组也指出了存在问题:目前科技创新的责任在企业的机制不尽合理,政府与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定位需进一步厘清,企业无法承担原始创新的风险,政府应承担原始创新的责任,企业对技术进行应用再研发。
视察组认为,融资难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收益不成比例的难题,传统商业银行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并建议争取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行专业化自主创新金融服务机构改革试点,组建科技发展银行,为创新新型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