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10月23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振来审议时说,发改委和财经委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情况的报告很好,全面、真实、客观的反映了西部大开发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我长期在部队工作,对地方情况不是很了解,7月份有机会参加民族委员会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情况的检查,到了青海省,听到了一些反映。
刘振来委员指出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是关于配套资金的问题。这次下去听到这方面反映还是很强烈的,从省到市、州、县,每一级汇报和座谈都谈到这个问题,要求降低配套资金的比例,或者是实施零配套的呼声非常高。地方政府要投资建设,按照现行政策,需要按照比例解决配套资金,而且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西部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财政上很困难,有些地方基本上依靠转移支付的资金和中央下拨的资金,根本没有财力解决配套资金的问题。但是为了搞建设,有的地方被逼无奈弄虚作假,虚报谎报配套资金。拿到中央投资的资金以后,地方配套资金跟不上,没有办法投入。所以一些工程建设就受到严重影响,或拖欠工程建设者或者农民工的工资。这个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引起重视,既然下面的呼声这么高,我们讲西部大开发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倾斜,在这些问题上应该尽快研究提出落实的办法。
二是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这次到了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青海的玉树是三江之源,号称“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贯穿中华大地。在座谈会上有的同志讲,三江流域涉及到全国五分之三的人口,这个数字不知是否准确。保护好中华民族的这盆净水关系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三江源源头地区的广大群众,绝大多数是藏族群众,非常集中。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为三江源的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了很大努力,做出了很大牺牲。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与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差距相当大。有的人讲到,我们守住了绿水青山,却生活在贫困线上。建议尽快研究三江源的生态保护政策。因为这个问题既是三江源的生态保护问题,也是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问题,还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要加大对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的力度,使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的群众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把生态保护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使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江源地区的群众为保护国家的清洁水源做出了牺牲奉献,也应该得到中下游受益地区的适度补偿,中下游受益地区应当适度地反哺上游。当地的一些同志还建议,设立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开设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彩票,筹集社会资金来支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这次发改委报告当中也提出来,建议在青海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试点。对这个意见我非常赞成,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应该首先把功夫下在三江源的保护上,希望能够尽快地抓紧研究、论证。
三是关于西部地区建设用地政策问题。青海有的地区是盐碱地,是荒漠地带。我们沿途路过的地方,有的真是一棵树、一根草都不长。但是这些地方适合于其他的开发建设,比如说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还有其他一些建设项目等。这些建设都涉及到用地的问题,审批的难度相当大,致使有的建设项目长期不能上马。这些地方的土地从现实情况来看,是无法耕种的不毛之地,如果能够开发利用,既有利于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对荒漠盐碱地的治理。所以在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用地上,我认为应该和内地有所区别,应当适当地提高比例、放宽政策,给予支持。
四是关于资源开发利用补偿问题。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一些省份各种资源非常丰富,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当地群众做出了牺牲贡献,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我觉得这些问题应该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