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薇: 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西部地区的发展活力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10-25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人大网讯 10月23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审议时说,西部大开发实施13年以来,西部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说明了国家西部开发的战略是正确的。徐绍史主任报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情况、问题和下一步部署,总体来看这个报告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我赞成这个报告。

吕薇委员说,他也参加了人大财经委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调研,去了甘肃和青海,也参加了一些部门和地区的座谈会,有不少体会,下面讲几点意见:

第一,我同意报告中关于西部开发战略是一个长期战略的提法。西部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确实要做一个长期的打算。应该说,前一段西部开发的重点是放在全面、大范围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产业投资,现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总体来看,前一阶段的发展还是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投资推动,有些地方还存在着粗放发展的问题;在资金来源上,主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下一步要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战略,提升战略层次,实现转型发展。

第二,下一步要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看到,西部范围很大,西部区域内的差别也很大,甚至一个省里的差别也很大。有一些地方发展仍然滞后,很贫困,比如我们去的青海和甘肃,贫困人口比较多,贵州也属于这种情况。而且西部每个地方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比如有的地方基础设施建得比较好,有的地方还比较欠缺等等。所以,下一步西部开发战略应该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实行差别化政策。不仅西部与东中部要有差别政策,在西部内部也要有差别化政策,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如重点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的瓶颈,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还有公共服务均等和减少贫困。重点地区则应聚焦比较贫困的地区,收入比较低的地区,实行差别政策。

第三,要把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困作为重点。财经委的调研报告里已经提到了,甘肃和青海、贵州等地的贫困人口的比例比较高,人均收入也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应把这些地区的脱贫致富作为一个重点。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现在大家都讲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有些地方就把收入指标层层分解了。我们感觉到要缩小收入差距,但是不等于一下子就把收入拉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所以在解决贫困的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一个倾向,防止把收入分配的指标层层分解去考核,有些地方脱贫的任务很重,很难一下子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样还可能导致一些虚增的问题。所以,要有合理的指标,防止层层分解压下去。

第四,减少地区差距要靠改革,要靠建立长效的机制来提高地区的发展活力,保证西部地区能够获得西部发展的效益。在建立机制方面,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仅要有对人的生存补偿,还要有发展的补偿,不仅要有国家出钱的补偿机制,还应该建立一些流域间、地区间的补偿。比如,青海和甘肃可能这个问题比较突出,作为三江源上游,上游用水是受到限制的,而下游是得益的,他们常常限制自己的用水来保证下游的用水,因此,除了国家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外,像流域性的区域间的补偿机制也应逐步地建立起来。二是不能仅靠中央的转移支付机制,还要从机制上来保证西部真正获得发展的利益。比如说资源深加工,报告里也提到了要加强深加工,现在很多资源是运出来,可以逐步地在当地发展深加工,比如有些载能行业就可以考虑放在西部。再一个就是关于扶贫和生态移民的机制。我们在调查中感觉到,扶贫和生态移民一定要与产业移民结合和教育移民结合。对于生态脆弱不易生存的地区,可以把下一代集中到县城中心镇等集中受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他可能眼界宽了,就是能力强了,就不回去了,而且可以帮助家里脱贫。因此教育移民要探索一些更好的路径,通过教育来实现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的目的。

最后,在西部地区还应该加强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的建设,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民间投资到那些地方去发展。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3年10月25日 责任编辑: 王伟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