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我们昂扬奋进

李丽辉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03-0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三农”迈上新台阶。2010年秋天,河南省济源市秋粮再获丰收,农家处处好景色。图为轵城镇中王村几个小孩在玉米挂前玩耍。

  世博会举世瞩目。2010年国庆节前夕,上海世博园,在蓝天的映衬下,宏伟的中国馆前,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奥运百年梦圆。2008年8月18日晚,国家体育场鸟巢前,游客被奥林匹克中心区美丽的夜景吸引,纷纷拍照留念。

  灾难中挺立不屈的中国。2008年5月14日,参加汶川地震救援的战士怀抱救出的一名婴儿,露出欣慰的微笑。

  本报记者 雷 声摄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10年,安徽芜湖华烨工业用布有限公司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前10个月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0%。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11月18日,第五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开幕。图为展会创意墙吸引了不少涂鸦创意作者。

  民生工程建设提速。2010年,浙江省临海市投资2500万元,建起供192户家庭居住的保障性廉租住房。图为市民毛青青一家在新居过年。

  科技创新捷报频传。2008年9月27日16时30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出舱作业,中国航天员的身影首次进入太空。

  本报记者 李 舸摄

  九年义务教育免费。2009年9月1日,广西昭平县逸夫小学五年级(1)班的孩子们高兴地领到了免费教科书,开始新学期的学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宋 嵩

  2006—2010,是新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顺利实施的五年。这五年,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我们办成一系列大事;这五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办好一系列喜事;这五年,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成功应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办妥一系列难事。

  回顾“十一五”,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战胜困难砥砺奋进的五年。国家更加强盛,经济更加繁荣,人民备感温暖,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步入“十二五”,我们团结一心,凝聚力量,再出发!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

  最大亮点:迈向科学发展(代表委员眼中的十一五)

  “十一五”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2010年,我国GDP达到39.8万亿元,增长10.3%,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中国制造”正在大步迈向“中国创造”;“发展是硬道理”正在进一步升华为“科学发展是硬道理”。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这三条主线,可以说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

  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百姓最大的后顾之忧。“十一五”把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放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五年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不断扩大,基本养老覆盖面与养老金水平每年都在大幅提高,月人均标准由2005年的711元提高到2010年的1400元,翻了将近一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广覆盖”,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35亿人和1.88亿人。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快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去年开工590万套,今年将新增建设1000万套,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调整经济结构、协调区域发展,是“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也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十一五”以来,国家推出了多项重大举措,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些又和一系列改革事项紧密相联。拿财税改革来说,就有不少“大动作”:取消农业税后,给种粮农民补贴,帮助农民减负增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这些改革,都为我国经济质量的提升和增强发展后劲奠定了重要的体制机制基础。

  这几年,通过改善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广大农民身上体现得更充分。过去农民有许多“烦心事”:种地杂费多,卖粮难;外出打工难,讨要工资难……现在,农民种地不仅无税费,而且可以直接享受补贴,购买农机具、化肥、柴油等农资政府也有补贴,卖粮国家有最低收购价的保障措施。农民种粮不吃亏,我国粮食产量才能取得“七连增”这样了不起的成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就业不必背井离乡,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农民低保、养老、看病、就业等方面的保障也正在向城里人靠拢。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将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再过一个五年,城乡差别将进一步缩小,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大家的生活水平将有更大的提高,日子也会越过越舒心!

  (本报记者李丽辉采访整理)

  江苏徐州农民李明——

  种田人赶上了好时候(百姓眼中的十一五)

  “这几年种地不但不用交农业税,政府还给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就连买电器买车也给俺们补贴……”

  2月27日下午,在自家新盖的别墅前,徐州市铜山县大彭镇沙塘村村民李明乐呵呵地说:“种田人赶上了好时候。”

  李明今年42岁,成家以后10多年,持续的低粮价让他基本上种啥赔啥。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七年关注“三农”,一项项优惠政策不断出台。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原先只有两亩责任田的李明先后承包了57亩土地,除了种粮食,还间种蔬菜,同时种植优质西瓜。光是两个大棚就享受政府补贴2300元,去年全家纯收入达12万多元。

  “种田的酸甜苦辣,我都经历过。这几年,甜多了,苦少了。”李明扳着指头说起种地的各种补贴:小麦、玉米良种补贴每亩10元,水稻、棉花良种补贴每亩15元,农资综合补贴由上年的69元增加到了81元,其它还有施肥、打药、抗旱等补贴。“总体算下来,一亩地平均得到各种国家补贴100多元。”

  因病致贫是刚富裕起来农民的最大担心。自从国家全面推行新农合后,农民看病贵的问题有所缓解。现在,李明全家加入了新农合,每个人每年缴费30元,政府年补贴120元,报销最高能达到10万元;另外他们还参加了养老保险,他的父亲已经领到了每月80多块的养老金。

  收入逐渐稳定,后顾之忧少了。李明自信满满:“好政策就是金啊,只要国家政策好,再加上我们的辛勤汗水,我相信这脚下的土地就是我们农民的聚宝盆!”

  (陈蒙采访整理)  

  湖北宜昌市民徐伟——

  安居乐业很幸福(百姓眼中的十一五)

  2月27日,星期天。宜昌市民徐伟过了个悠闲的“家庭日”。

  “我父亲身体不太好,由于享受了医保政策,有病能及时治疗,现在病情已得到控制,这让我松了口气。”徐伟说,父亲徐绍华今年77岁,是退休职工,65岁时查出患有扩心病,不得不经常住院。“如果没有医保政策,我们一家人哪能负担得起?”

  他算了算,仅2010年,父亲就住院6次,其中一次还做了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前后总共花费过10万元。过去的5年,宜昌市坚持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按照宜昌市的医保政策,老人在首次报销8万元的基础上,按二次医保报销政策,又报销了4000多元,最后自己只承担了1.6万多元。

  40岁的徐伟在平安保险宜昌中心支公司工作。“我感觉幸福就是安居乐业,我们一家现在不仅工作渐渐稳定,而且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徐伟说,1997年,他从单位分到一套29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小屋。随着宜昌旧城改造,家里小房子面临拆迁,按照政府的住房惠民政策,他们仅出资5万多元,就分得一套90.97平方米的新房子。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经济条件的改善,2007年,他又将这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卖出,再贷款11万多元,买了一套136平方米的新房。

  一到周末、节假日,徐伟就会带着孩子到宜昌城区周边的景点游玩。宜昌依山傍水,自市政府推出惠民、亲民、利民的旅游年卡活动后,他们全家每人办了一张。包括三峡大坝在内的16个景点,他们可以免费游览。

  (田豆豆、巨克梅采访整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人民图片提供)

 

 

来源: 人民日报2011年3月3日 责任编辑: 陈丰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