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特殊使命:中国外交官与外国救援队在灾区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6-1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新加坡:几乎与遗体“脸贴脸”地作业

 

  5月17日,新加坡救援队队员在废墟上搜寻生命迹象。当日,新加坡一支55人组成的救援队赶赴中国四川省什邡市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红白镇,实施搜救行动。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地震发生后的5月13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致信温家宝总理,表示新方愿派救援队协助中方抗震救灾。16日晚8时,新加坡民防部队灾难救援队共55人分乘新空军两架C-130运输机和一架民航客机抵达成都。17日~21日,救援队在什邡市红白镇进行救援。

  “新加坡救援队给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是不顾危险、奋不顾身的精神。我们去的红白镇信用社的一个危楼,一半已经倒塌,另一半也已倾斜,45度角靠在上面。有一个妇女被埋在里面,家属很着急。有武警战士在查看情况,有小型挖掘机在挖,但是挖不出来。被埋妇女的家属找到新加坡救援队,希望他们能帮忙找一找。”外交部亚洲司孙向阳处长描述了新加坡救援队在红白镇惊险的救援场景。

  同其他外国救援队一样,新加坡救援队拥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救援精神、深厚的专业素养。他们中的结构专家通过分析认为这座楼可以上去。他们一下子上去了好几个人,在楼里到处转,从窗户里、门缝里挤进去寻找。但没能找到幸存者,也没有找到遗体。遇难者的儿子给他们指认遗体可能的所在位置,包括她平时在哪里看电视。又是一下午还是没找到。当时的情况很艰难,也很危险:没有大型机械,根本挖不动那些水泥板,而水泥、钢筋等杂物随时可能掉下来,还有余震的危险。孙向阳说:“让我十分感动的是,长时间努力没有结果之后,新加坡队员就挖了一个小洞,冒着危险钻了进去,只留两支脚露在外面。我们很担心,害怕有东西掉下来或者发生余震会伤害到救援队员们。他们身上全是汗水、泥土、灰尘,可以想象他们工作得十分艰苦。但还是没有结果。第二天下午,我们又来到现场,找来了大型挖掘机继续寻找,终于在另外一个较高的地方挖出了遇难者的遗体。”

  新加坡救援队员在救援过程中表现出对死者的尊重。挖掘遗体时,队员几乎与遇难者遗体“脸贴脸”地作业。他们每挖出一点,就用被子或者布将遗体的这些部分覆盖起来。为了不让遗体再受到任何伤害,在用挖掘机寻找遗体的时候,只要发现一丝痕迹,他们都会叫挖掘机停下来,然后自己慢慢去挖,十分小心地不让遗体再受到一点伤害。一位遇难妇女遗体被挖掘出来后,救援队员迅速用被子将她包裹起来并抬出废墟,不让记者拍照。如果队员发现遗体已经严重变形,他们会尽量不让家属看遗体的脸部,而是让他们通过其他方式加以辨认。

  看到遇难者家属悲痛欲绝,救援队员就主动提出帮忙抬运遗体,并为遇难者安葬。他们来到了临时开辟出的墓地。安葬条件很简陋,解放军战士帮着挖了一个很小的墓坑,遗体只用裹尸布包裹着。墓坑里有块石头正好在死者颈部的位置突出来,遇难者家属想把这块石头弄掉,但石头外面露出来的部分小,埋在地下的部分很大,怎么都弄不出来,于是四五个队员趴在坑里挖。很长时间过去了,四五个人轮换着,趴着的,蹲着的,身上全都湿透了。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孙向阳告诉记者:“新加坡救援队非常专业,不顾危险,对死者很尊重,而且很照顾死者家属的感受,这些让我们动容。”19日下午2点28分,恰逢中国全国哀悼日向地震遇难者默哀,新加坡救援队员们也在红白镇的营地举行了一个最隆重的致哀仪式。队员们肃穆列队,脱帽敬礼,他们的三辆救援车也鸣笛致哀。

  新加坡队员对中国抗震救灾的行动大加赞扬,感动于中国军人奋不顾身的救助精神、中国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热情周到。他们说去别的地方救灾还得看着食物不要被别人抢走,而在中国,老百姓给他们做了米饭、煮了鸡蛋、炒了菜,餐馆的志愿者开着车从什邡把热饭菜亲自送来。队员们说:“你们这么给我们供应,我们呆一个月都没有问题。”

  附记

  救灾现场的中国外交官

  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外交官们很少谈及他们在履行这次特殊的外交使命中的表现。亚洲司参赞郭燕告诉记者:“他们在灾区真是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那里余震不断、滑坡不断,又是瓢泼大雨,他们风餐露宿。有的人一个星期也没有洗澡、洗头,他们住的帐篷也非常简陋,就草草躺在地下,盖着没有被罩的棉絮,早晨起来头上身上都沾着白毛。非常艰苦。”包旭辉说:“从作业现场回成都,在高速路的休息站去洗手间,那是我一个星期后第一次照镜子,自己被吓了一跳。当时晒得特别黑,蓬头垢面、胡子拉茬。”袁勇说:“除了在成都,没有一次是能平躺着睡觉,都是在大巴上凑合,最多能把椅子调一下倾斜度,几乎就是坐着睡。”孙向阳说:“最怕就是下雨,因为帐篷就搭在地上,一下雨全是水。那也得睡呀,雨会潲进来,打到脸上,人就醒了。”“我们在现场不觉得很危险,但是回来之后想想就觉得……我们去的路上就有滑坡,大石头就悬在那儿,万一有个余震,它就下来了。去电站的路上,铁路两边都是峡谷,很大很大的石头砸在轨道上,有的汽车被砸得只剩下残骸。”

  外交官们在特殊的时期,完成了特殊的使命。欧亚司程国平司长说:“平时觉得他们很普通,可那天到机场接他们,看到他们几天瘦成那个样子,我哭了。我觉得他们很伟大。”孙亮在总结中写道:“在抗震救灾战役中,中国外交官的形象不再是西服革履,而是头盔、口罩、手套和满身尘土,工作地点不再是大会堂、谈判桌、宴会厅,而是废墟中、瓦砾上、危楼旁,对外工作方式不再是维权交涉、据理力争,而是亲密无间地并肩奋战、出生入死、患难与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 《世界知识》杂志 2008-06-15
责任编辑: 王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