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特殊使命:中国外交官与外国救援队在灾区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6-1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把三个多小时的采访,和被采访者提供的厚厚的资料浓缩在这篇文章中,其间有很多难以割舍和让我们动容的内容因篇幅所限不得不舍弃,这让我们遗憾。而接受我们采访的外交官们,把他们各自人生中极其特殊的一百多个小时的经历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讲述出来,也几乎是挂一漏万的。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会把这一切用我们各自不同的方式永远留存在记忆的深处。

  我们一遍遍翻看着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四国救援队在灾区救援时的照片,心底里那份深深的痛被一次次唤起。救援队员们,无论他们的国籍是什么,脸上是相同的焦急、坚持、沉重、庄严,和难以掩饰的疲惫。他们中有已生白发的中将,也有为人父的中年人,更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但他们一样富有人道主义救援的责任感、精湛的专业素质和忘我的敬业精神。还有那只韩国救援队携带的搜救犬,受伤的后腿缠着纱布疲倦地安睡在他的主人身旁,也曾不顾安危地奔忙在地震的废墟上……

  我们通过中国外交官们的眼睛,记录下共和国历史上首次接受的外国救援队员们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瞬间,也记录下那种超越语言、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人类的共同情感。

  ——记者手记

  本刊记者 葛军 本刊实习记者 王博

  内容支持

  外交部欧亚司:程国平 李文信 孙 亮 吴晓勇

  外交部亚洲司:郭 燕 孙向阳 包旭辉 袁 勇

  “我作为一名军人,轻易不会落泪。但看到此情此景,还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当俄罗斯救援队成功救出都江堰管理局退休职工徐荣星女士后,闻讯赶来的都江堰管理局领导、职工和附近村庄的乡亲们,齐聚在施救现场,长时间鼓掌欢呼,俄罗斯救援队领队、俄罗斯紧急情况部搜救中心主任萨洛夫中将感慨地说出了这番话。

  大地震后第四天即5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考虑到邻近和快捷的原则,中国政府同意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四国政府派遣专业救援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震灾最前线展开。

  亲历俄罗斯救援106小时

 

5月18日,俄罗斯救援队员在废墟中用搜救犬搜索幸存者。 新华社记者陈燮 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外交部欧亚司司长、曾任中国驻俄罗斯公使程国平告诉记者:“俄罗斯搜救队的反应是很快的,5月12日发生地震后,14日俄罗斯就提出了援助要求,之后紧急情况部的飞机和救援队就一直处于待命状态,在莫斯科的机场等候随时出发。”梅德韦杰夫总统和普京总理均郑重表示,俄方已做好准备,将尽其所能为中国“兄弟”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而在中国方面,接待俄罗斯救援队的整个准备工作、联系专机、入境手续、配合搜救队的翻译工作,都是外交部欧亚司承办的。程司长说,为了保证搜救队能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他们一接到有关指示,就积极联系总参、民政部和四川地方政府等有关部门,以最快的时间给来华人员办好了有关手续。

  在成都见面时,

  “他们身穿橘红色的工作服,已经进入工作状态”

  李文信,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外交部欧亚司赴四川灾区工作组组长。组员为三秘孙亮和随员吴晓勇。15日晚,李文信得到通知准备随时出发。16日凌晨3点,他在睡梦中接到电话,通知他9点半准时出发去机场,12点半飞成都。

  一清早,李文信开始收拾行李。“说是行李,其实也就是几件换洗衣服。但实际上到了那里,只有在最后要走那天才换了一次。”16日下午3点15分,欧亚司工作组到达成都双流机场。从名单上他们得知,俄罗斯这次一共来了50人,带队的就是萨洛夫。他们中有29名专业搜救队员,有15名外科医生、心脏复苏医生和心理医生,其余的是后勤保障人员。紧急情况部部长邵伊古的女儿也在其中。

  “我在成都双流机场首次见到他们时,他们身穿橘红色的工作服,已经进入工作状态。”李文信描述了专机抵达时的场面。16日下午5点20分,装载着俄罗斯救援队员和设备的伊尔—76专机飞抵双流机场。舱门打开后,依次驶出一辆德国产的专用救援车、一辆装着各种物资的大卡车及一辆负责通讯和人力运输的小型车,接着,救援队员们迅速坐上我们的大巴后向绵竹市的汉旺镇驶去。俄罗斯的三辆车没有中国牌照,救援队的俄罗斯司机也没有中国驾照,正常情况下是不能在中国境内行驶的,为此四川省公安厅交管局的党委书记特意乘坐随队警车,沿途提供一切便利。四个小时后,俄罗斯救援队首先抵达汉旺镇。

  “抬出来的一瞬间,我看了一

  下表,是晚上9点16分”

  中国三大汽轮机厂之一的东方汽轮机厂就在汉旺镇,是重要的国有企业。救援队一到现场,迅速在相对安全的地方建立大本营,队员们根据各自的分工三三两两分头投入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他们支起各种天线,有微波通讯的,还有海事卫星的,一共有好几套。派出去的队员时刻都与大本营的总部保持联系,搜救队员头盔上的摄像头会将拍摄到的救援情况实时传送到莫斯科,莫斯科的值班员会远程实时监控并进行现场指导。李文信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俄方的装备很精良,一辆车是自带小型吊车的,帐篷是充气的,用鼓风机吹气,不一会儿帐篷就支起来了,很节省时间。”

  当天夜晚,俄罗斯救援队顾不上旅途的劳累,连续作战,先后搜索了一个中学、一个菜市场、一个四层的居民楼、一个派出所的宿舍和镇子里最大的一个超市等12处地点,但都没有发现生命迹象。“我们在汉旺镇都很遗憾。”李文信这样描述队员们当时的心情。

  从16日晚10点至17日中午,搜救队员仅休息了1个小时,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17日中午,他们接到通知,在都江堰市某处发现生命迹象。队员们不顾疲劳,也顾不上吃饭,立即赶往都江堰市。途中遇到危桥,队员和工作组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下车徒步过桥。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跋涉,终于赶到目的地。

  那是一座六层楼房,地震时第一层塌陷到地下,上面五层虽没完全倒塌,但也摇摇欲坠,一旦发生余震,随时可能坍塌。救援队员在进行了仔细的现场勘查和安全分析后,决定立即展开搜救。

  现场气氛非常紧张,人们期待着在震后一百多个小时后,生命的奇迹能够出现。“快准备救护车,这个人还活着!”20点55分,救援队员突然喊起来。果然,现场三条搜救犬都有明显反应。队员们立刻用探头勘察里面的情况。“我趴在倾斜的地板上,把嘴对准那个小洞,再次大声喊到:‘我们是来救你的!你听到了吗?’但是,一切是那样寂静。”吴晓勇回忆说:“我请俄方通知危房外面的保障组,暂时将发电机关闭,减少噪音。我再次趴下来冲那个小洞大声喊,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条通往生命的通道。可是,还是那样寂静。我不间断地喊,反复地喊。突然,从地板下面,好像是很深、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微弱的女性的声音:‘我在这儿!’这个回答音量很小,但在我的心中,如雷鸣一般,令我终生难忘。我立即将这句话、这个令所有人激动的信息传递给俄方,在场的四名俄方队员也同我一样,异常兴奋。”

  马上实施救援!一个长约1米、宽半米多的切口很快在倒塌的楼板上切割开,俄方六名队员同时把胳膊伸下去,从下方托住幸存者并慢慢地将她顺出来。中俄医生通力合作,立即进行了紧急处理。俄方的担架已经抬到切口的地方,幸存者被抬上担架立即送往医院。这名幸存者叫徐荣星,61岁,都江堰管理局的退休员工。

  “抬出来的一瞬间,我看了一下表,是晚上9点16分。”虽然时隔多日,但采访中李文信向我们描述现场的情景仍难掩心中的激动。“当时有些人围观,都江堰管理局的领导、周围的居民、包括幸存者的女儿都在现场。吴晓勇喊话的时候,大家知道她还活着,都非常激动。俄方有几名队员,尤其是女队员,眼里都含满泪水。幸存者被抬出来的时候,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队员们互相拥抱,因为这些天来四支外国救援队艰苦作战,辗转各地,终于营救出了一名幸存者。”当救援队员们离开宿舍区前往下一个搜救点时,群众自发站在道路两旁,用热烈的掌声欢送他们,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采访后的第二天,记者拨通了远在四川的幸存者的女儿的电话,她首先说出的还是简单、朴实但却真诚的感激。她告诉记者,她母亲状况很好,已经能正常进食和行走。

  胡主席说:“我代表中国人民

  深情地感谢你们”

  送走幸存者,俄方救援队员继续作战,根据家属提供的线索搜救可能幸存的一名男性老者,但没有成功。深夜,队员们在他们的充气帐篷里小睡,李文信他们就坐在大巴车上打了个盹。

  在接下来的几天,队员们不顾疲劳、连续奋战在地震的废墟上。从15日下午抵达成都到21日凌晨多数队员回国的106个小时里,俄罗斯救援队先后搜寻了汉旺镇的12处和都江堰市的15处受灾严重地点,成功解救出徐荣星这名幸存者,挖出多具受难者遗体。

  李文信是一名职业外交官,从事对俄交往多年,但在这样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与这样特殊的人群交往、完成这样特殊的使命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这也许是他外交生涯中绝无仅有的一次。特殊的经历让他对俄罗斯人有了特殊而珍贵的再认识。“第一,他们专业水平很高,经验丰富。第二,他们救人的意识和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有很强的责任感,每到一地,都希望争取时间,及早施救,甚至比我们还着急。每当信息一到,他们就马上带好工具出发。工作中,他们那种不怕苦、不怕危险的忘我精神,也是令人敬佩的。”李文信感慨地说,俄罗斯的这次救援活动使两国人民的感情在患难中得到了升华。当地老百姓和解放军得知俄方救出一名幸存者,就一传十、十传百,在随后的两三天里,不断有人拿着酒、茶和西红柿等物品自发地赶来慰问他们。而俄罗斯队员也对中国的抗震救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的救援工作有组织、有秩序,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配合,令我印象深刻。”“我到过很多国家进行救援工作,中国是开展救援工作最好的国家,我们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23日晚,有三名俄罗斯救援队员应邀参加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欢迎首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而举行的国宴。宴请后,胡锦涛主席在梅德韦杰夫总统的陪同下,会见了这三名队员代表。“你们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全身心地投入到地震搜救工作当中去,营救出被掩埋了127个小时的一名中国妇女。”胡锦涛对队员们说:“你们的行动不仅体现了人道主义的伟大精神,而且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代表中国人民深情地感谢你们!”

  5月14日,一架俄罗斯伊尔76专机抵达成都,为灾区送来了30吨物资,包括灾区急需的帐篷、被褥等。这是第一批外国救援物资。5月20日上午,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医疗队11名医疗队员及流动医院乘专机抵达成都,包括医疗器械、药品、汽车、发电机、帐篷等在内的装备和物资同机抵达。其他36名医疗队员于5小时后乘另一架专机抵成都。该机还运来36吨人道救援物资(包括7吨药品)。这是第一个到达灾区的外国医疗队。截至6月5日,俄紧急情况部共派出12架专机,向地震灾区提供了292吨物资,包括帐篷、被褥、方便食品、小型发电机、轻型切割机械、药品等。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时作出紧急指示,立即调用俄军用物资支援中国,俄国防部先后派出9架专机,给灾区送来了250吨物资,包括300顶大型帐篷、3000条毛毯和23辆野战炊事车。截至6月3日,俄罗斯医疗队共接治伤病员1561人次,实施手术102例。6月4日,医疗队乘专机回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 《世界知识》杂志 2008-06-15
责任编辑: 王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