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选人大报刊作品(通讯)一等奖获奖作品

“宋衙遗址”在大拆迁中“逢生”

——重庆市渝中区人大常委会文物保护相关决议意见出台的前后

李成琳 何 颖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09-1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法国哲学家布希亚说:“所有的古物都是美的,只因为它们逃过时间之劫,因此成为前世的记号。”这些“逃过时间之劫”的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珍视文物,就是珍视历史;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城市的血脉和记忆。

    宋衙遗址与人大决议

    2012年4月26日下午,夏日般的春阳明晃晃的,让人恍惚提前迈进了夏天的门槛。穿过解放东路狭窄的街区,在四围的高楼中突然出现了两个足球场大的空地,简陋的围墙将其圈成两个区域。左侧空地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傲然挺立,大树背后有一个用青色石砖垒成的有半月形缺口的高台,高台上飘扬着一面旧得有些泛白的红旗,“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的字迹若隐若现,与那高台所散发出来的古旧沧桑相得益彰……

    这就是位于重庆渝中区望龙门街道巴县衙门片区、刚刚完成其考古发掘的南宋衙署遗址。此遗址2010年9月在旧城改造拆迁中被发现,经国内外专家多次论证,惊人一致地认为这是迄今为止重庆已发现的等级最高、价值最大的宋代建筑遗存,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将其作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并直接提请认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南宋衙署遗址的发现,不仅与重庆旧城改造拆迁有关,也与渝中区人大常委会所出台的一系列相关决议、意见密不可分。

    2008年6月25日,渝中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全票通过第25次主任会议提请审议的《关于在危旧房改造中加强文物保护的决议》。渝中区危改协调小组组长、区委书记刘强为此紧急召开协调会,大家就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探讨,党委、人大和政府达成了共识。第二天,大拆迁指挥长和各分指挥长的手里便握有了一纸沉甸甸的“保护令”。

    2009年3月17日,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改造拆迁中文物保护的建议意见》。此后,政府加大力度在危旧房改造指挥部里专门设立了文物保护处,文管所所长作为专职工作人员全脱产从事危改文物保护工作,将文物保护明确纳入危改工作一并安排部署。

    2009年4月1日,渝中区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了对渝中区政府的危旧房改造工作专项评议,文物保护成为这项工作评议中的重点之一。在4月1日至20日,文物保护调查组围绕“决议”开展了专项工作评议的调查……

    正因为这一系列的介入与监督,当轰鸣的挖掘机从破旧杂乱的民居屋基里挖掘出异于常态的青砖时,文管所的工作人员立马叫停!他们很快发现这些青砖上有的刻有“淳祐乙巳”记号!而“淳祐”是南宋的年号!“淳祐乙巳”应该是公元1245年!待专家认定之后,渝中区立即叫停该片区6个土地出让、商业开发和城市建设项目,一切为文物保护让路,而那半月形的缺口正是第一时间“叫停”的明证!

    2012年2月17日,渝中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规划建设重庆“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决议》。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南宋衙署遗址所在的下半城是巴渝历史文化的“根”和“源”,传承着三千年的历史文脉。目前,南宋衙署遗址公园已规划面积21.55公顷,将整合周边16处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打造一个历史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的小型考古遗址公园。

    城市记忆与代表建议

    《关于规划建设重庆“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决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本次会议期间,谢华安等14名代表领衔、159名代表联名提出了14件关于实施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研究,决定将这14件议案合并为1件议案……”事实上,在渝中区关于文物保护的相关决议及意见里,都有人大代表的声音。

    渝中区人大代表周华在一份关于抗战遗迹保护的议案中,引用了原文化部长孙家正的一段话:“文化是城市的记忆。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地积累起来的。从自然环境到文化景观,从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城市记忆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如何留住城市记忆?人大代表在其间担当着怎样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重庆“母城”的渝中区曾三次建都,四次筑城,自汉代以来长期成为州治和郡治所在地,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但渝中区幅员面积仅有18.54平方公里,土地资源极为紧张,平均每平方公里文物遗迹超过10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密度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6倍。而渝中又是建成区、老城区,在跨越多个时代变迁后,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标准低、配置弱,却承载着不断增长的居住人口的需要,不少地方安全隐患突出,人居环境恶劣,有市民曾戏谑的将解放碑的繁华和下半城的破败称为“一半是欧洲、一半是非洲”。城市改造势所必然,2008年是渝中区的“危旧房改造年”。

    就在这一年3月召开的渝中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人大代表们就危旧房拆迁中的文物保护问题提交了7件议案,大会主席团最终合并为1件:《关于加强渝中区文化遗产保护的议案》。随后,渝中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了系列的专题调研和视察,对全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工作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危旧房区域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问题自然浮出水面,成为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城市要改造,民生要改善,记忆要传承,文物要保护。一边是大规模的危旧房拆迁,一边是众多文物建筑的岌岌可危,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和尖锐矛盾,让人大代表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旧城改造声势浩大的浪潮里,在房地产开发的利益驱使下,文物建筑成为有些人眼里的“绊脚石”,保护文物建筑的工作成为有些人眼里的“过不去”。“如果把这些承载着城市文化和情感的建筑统统拆掉,我们丧失的,仅仅是几幢房屋吗?一个城市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历史特色和个性,也就毁掉了她赖以存在发展的根基。”参加调研的区人大代表卢延辉忧心忡忡地说。

    《关于在危旧房改造中加强文物保护的决议》就在人大代表详实而充满情感的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出台了。梳理渝中区十六届、十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从2008年至今的履职情况,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专题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和听取汇报16次,向政府交办关于文物保护的议案28件、建议56件,这些数据背后的努力与执著不难想象。

    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

    在南宋衙署遗址的采访中,向我们介绍遗址考古情况的廖老师身上穿了一件白色的文化衫,上书“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他说这是去年第6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说的是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创建现代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向往美好生活的城市,必然使文化遗产拥有尊严,而有尊严的文化遗产,必然使城市更美好。”他用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的话进一步阐释了“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内涵。

    4月13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托,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渝中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检查组在南宋衙署考古现场欣喜地勘察了已发掘的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房址、道路、水井、礌石堆等各类遗迹及相关文物标本,对遗址公园的规划及建设充满了期待;在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集中视察了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刘湘公馆、李根固旧居、高公馆等二十余处抗战遗址,对渝中区全面规划整体保护的举措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此外,检查组还去了戴笠公馆旧址(巴渝文化会馆)、怡园(重庆谈判旧址)、湖广会馆、胡子昂旧居、谢家大院等文物点,对渝中区这个全市首屈一指的文物大区有了深切的认识,也对“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关系有了切实的感受。

    这些不可移动的文物无疑是一段段凝固的历史。这些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城市的年轮,反映着经历的沧桑,维护着山城的风貌,丰富着城市的内涵。执法检查组组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在座谈中感慨地说,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渝中区表现得非常突出,渝中区文物数量大、困难大、成绩也大,区委、区人大、区政府高度重视,协同作战,让文化遗产拥有尊严,文物保护法执行情况良好。他要求渝中区再接再厉,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注重历史内涵挖掘,分批、分期、分级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做好地面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统筹利用好渝中文物博物资源。

    “渝中区有很多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遗存,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它们的清理、辨识与保护,是我们对自己历史和祖先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责任。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筑和镇街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记载着城市的文化,是城市精神与情感的载体,是城市特征与个性的体现。我们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不能丢掉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文化遗产。”渝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米绍林在接受采访时强调。

    一座失去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的城市不能算是美好的城市。在城市发展中做好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保护和利用好区域不可移动文物,让三千万重庆人民重拾记忆,让三千年“母城”文化重现辉煌,让有尊严的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本文刊发于2012年5月1日《公民导刊》杂志)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3年9月13日 责任编辑: 李杰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