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点评

角度·力度·深度

——《“宋衙遗址”在大拆迁中“逢生”》点评

张良皓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09-1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宋衙遗址”在重庆旧城大拆迁中被发现,经专家论证为重庆等级最高、价值最大的宋代建筑遗存,国家文物局将其作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而这一重大文物遗存的发现和保护,与人大依法履职密切相关。人大依法履职对于促进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于此显现。

    真实生动,角度自然

    要获得有价值的人大新闻素材,并非唾手可得。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通讯要从现实生活的深水里捕捉到真实的“鱼”,作者不仅要多跑趟子,多流汗水,到现场认真采访,还需要在占有新闻素材的基础上找准角度低切入,透过现象寻本质。

    没有人愿意读高高在上的空文、大文,自然的低切入是一篇新闻通讯成功的前提。本文的引言从法国哲学家布希亚关于“古物”、“前世”、“时间之劫”和“美”的话题切入,所有逃过“时间之劫”的文物都是凝固的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对文物的珍视和保护,就是对历史、对城市的血脉和记忆的珍视和保护。这样的开篇为全文奠定了文化的视角,也凸显出人大监督和保护的意义。

    这篇报道是作者李成琳、何颖深入基层抓来的“活鱼”。得到新闻线索后,作者立马赶到“宋衙遗址”所在的新闻现场。第一部分在交代采访时间和天气的同时,用镜头式的语言描写了所见所感,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遗址现场,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此同时,走访文物考古所的工作人员,然后到渝中区人大常委会,通过采访人大代表及人大工作者,并仔细查阅回顾相关素材,使本文的切入角度由低向高,自然推进,加之作者严谨的文字修养,为全文奠定了真实又平易、生动而内敛的行文风格,与报道内容相得益彰。

    监督给力,力度显现

    新闻作品的力度首先来自新闻事实本身的力度。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也是全市的文物大区,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渝中区表现得非常突出。重庆市渝中区人大常委会以对历史和文化负责的态度和精神,持续不断的介入、推进危旧房改造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出台保护“决议”和“建议意见”,启动“专项评议”,促使“调查”,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没有这一切“监督力度”,就不会有“宋衙遗址”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逢生”!

    还有渝中区的人大代表,还有代表们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意见。城市要改造,民生要改善,记忆要传承,文物要保护。一边是大规模的危旧房拆迁,一边是众多文物建筑的岌岌可危,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和尖锐矛盾,让人大代表深感责任重大。梳理渝中区两届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专题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和听取汇报16次,向政府交办关于文物保护的议案28件、建议56件,这些数据所呈现的监督力度,事显意明。

    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过程说话,这是本文力度显现之所在。

    层层推进,深度挖掘

    新闻通讯的深度,其核心在于对新闻事实和事件意义的深度挖掘。或者说,要在深入采访中抓住问题的实质,扩展新闻内涵,反映事物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敏感地抓住了社会关注度很高的热点话题,城市大拆迁,历史文化生态的保护,人大的有效作为,新闻的典型性不容置疑。

    整篇报道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现场,有采访,并引出其“发现”背后的“人大决议”;第二部分由“人大决议”引出一系列的“代表建议”,在折射拳拳代表心的同时引出“城市记忆”的相关话题;第三部分写“城市记忆”所折射的“文化遗产”,又与我们的“美好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报道由震惊全国文物界的“宋衙遗址”贯穿全文,紧扣人大及代表的“作为”,用清晰而递进的结构,用文学的生动和新闻的真实,烘托出人大依法履职的成果和意义,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实践“三贴近”的好作品。

    一座失去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的城市不能算是美好的城市。在城市发展中做好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抓住经济大潮中的文化热点和难点,收集真实丰富的采访材料,去芜存菁,探究人大依法履职促进重要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篇反映人大监督的有深度有思考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3年9月13日 责任编辑: 李杰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