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通讯员培训讲座上以《人大新闻的“深度”表达》为题谈过体会。“人大是新闻的富矿”,这是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并为大家都认同的理念。这座“富矿”开采的质和量正在逐年有序地提升,但与中国民主法治进程的步伐相比,人大报刊信息化、浅表性报道居多,人大新闻“深度”不足、质量不高却也是公认的现实。
就人大新闻而言,“深度”的核心在于发现并呈现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而如何做到“深度”表达?我用了“深入”、“深化”和“深究”这三个关键词谈了体会,“宋衙遗址”一文的采写过程似可作为例证略加说明。
“深入”新闻现场
从新闻事实变成新闻作品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深入”采访是决定新闻写作成功与否的前提和基础。
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强调“采”的重要,其实强调的就是“深入”的重要。《“宋衙遗址”在大拆迁中“逢生”》所呈现的新闻现场,在看似平静、空旷的氛围里隐含着众多的信息:旧城改造,城市拆迁,历史记忆,文物保护,代表建议,人大作为……
“深入”意味着对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和采访对象的深入了解,意味着在新闻现场发现和挖掘尽量丰富的第一手素材,意味着对有价值信息的敏锐把握,既有对新闻事实全方位的掌控,又要善于去捕捉鲜活的细节。
作为考古发掘的遗址,并非人人可去的现场,记者的感知、视角、观察、追问、取舍和思考便尤其重要。对新闻现场的采访越深入越细致,你掌握和发现的事实材料及相关细节越充分,延伸的思路就越清晰,提高采访的成功几率才有保障。
“深化”新闻主题
对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深化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不能就新闻写新闻,而应从新闻事实延伸开去,扩大新闻的内涵,从而达到“深化”新闻主题的目的。
“宋衙遗址” 这一重大文物遗存的发现,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新闻关注度,社会媒体的报道大都集中于专家论证的文物价值上,作为人大报刊如何立足于人大、突出人大新闻的特色?“深化”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便成为必然。
“宋衙遗址”何以能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逢生”?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有怎样的作为?又是如何行使和发挥自身职能和作用的?问题的提出,就使新闻现场不单单局限于“宋衙遗址”,而是延展于人大及代表持续介入和推进危旧房改造中文物保护工作的一系列“现场”:专题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听取汇报,提出建议,出台“决议”,启动“专项评议”等等。
正因为有新闻事实如此的延伸,“宋衙遗址”背后的人大监督、代表作为的新闻主题才得以“深化”和“定格”。
“深究”新闻意义
“深入”和“深化”之后还需要“深究”。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发现的对象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隐形的常常为显性的所覆盖。“深究”显性背后的隐形信息,是新闻写作成功与否的核心所在。
有人说,好新闻是想出来的。通过思考,才能揭开蒙在事实表面的层层面纱,表现新闻事实所蕴藏的容易被人忽略的深层信息。
“宋衙遗址”的“绝处逢生”,牵引出的是一个地区保护文化生态、传承历史文脉的大事件,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在这个过程里的“作为”,折射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项重要职权。文中的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在旧城拆迁和文物保护的“矛盾”中,敏锐抓住这一急迫的重大事项进行调研、出台决议意见,并加大监督力度,督促决议意见贯彻落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和作用的生动呈现。
代表的权力,人大的权力——在很多人心目中的“纸上的权力”,实实在在地落定于以“宋衙遗址”为代表的“城市记忆”和“文化遗产”里。
(作者李成琳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公民报刊社副总编辑;何颍系重庆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