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者采写体会

从人大工作中发掘新闻“宝藏”

——《保护胶州湾岸线的“终极”行动》采写体会

于智慧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09-1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青岛电视台《代表之声》栏目创办于2005年,迄今已有8年的历史了。8年来,《代表之声》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的重点工作为创作源泉,抓主题、突亮点、出精品,创作了一大批观众喜闻乐见的宣传人大工作的专题节目,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人大宣传工作的新闻奖项。此次选送的专题片《保护胶州湾岸线的“终极”行动》荣获中国人大新闻奖电视专题一等奖,消息传来,让节目主创人员欣喜异常,倍受鼓舞!

    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代表的是人民的意志,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群众谋根本利益。由此,它决定了人大工作本身就是新闻的“富矿”,就看我们能不能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做有心人、用心人,从大量繁杂的人大工作的信息中发现和把握这些“宝藏”,进而挖掘并向观众展现出这些“宝藏”的熠熠光辉。

    果然,“宝藏”就在眼前。201210月的一天,采访中我得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近期关注的目光将落在胶州湾的“终极”保护上……

    市人大为什么要对胶州湾“终极”保护?我们栏目组第一感觉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一绝佳的“新闻点”。

    胶州湾,是大自然赋予青岛的资源宝库,是青岛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年复一年,胶州湾如母亲般营养和滋润着青岛这方土地,青岛人亲切地称她为母亲湾;她孕育、哺乳了青岛,使昔日渔村经过百年的建设,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港口城市。然而由于自然淤积,加上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无节制的填海和滩涂养殖围垦以及陆源污染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560平方公里的胶州湾20年间面积缩小了37%,纳潮量减少近4亿多立方米,年承受污水2亿多立方米……

    “母亲湾”遭到严重破坏,市民忧心如焚。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洞察民情,顺应民意,出手保护胶州湾。

    2005130,在青岛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由市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经过详细调研后起草的《关于切实加强胶州湾水域及近海岸线保护的议案》被确定为大会的9号议案。议案就胶州湾整治提出了两控制、一治理”(即控制填海、控制污染、治理污染)的治理思路。然而,虽然“9号议案”对胶州湾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之后几年非法占海、乱围乱建、违规填海等现象仍屡禁不止。胶州湾水域面积的缩小造成纳潮量降低,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自净能力的减弱和海洋生物的减少。纳潮量不足,犹如人的肺活量下降,导致清淤排污能力减弱,生态平衡面临威胁。

    青岛是一座环绕胶州湾而建的现代化城市,胶州湾与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201210月青岛市委、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对胶州湾必须采取“终极性”、“永久性”保护措施。由此可见,决策层对保护胶州湾所下的决心。

    作为一档宣传人大工作的政论性专题节目,有了选题,也抓住了“新闻点”,节目怎样才能充分表现出地方人大作为地方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的意志,处处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的工作性质呢?又怎样最大程度地突显出人大的立法权威及监督作用呢?编导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

    一、抓住胶州湾保护的核心内涵,在“终极性”上做足文章

    近20年来,青岛市为做好胶州湾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仅以政府规章的形式至少出台了七个“规划”、“规定”,但由于它们的刚性不强,保护的效果难免打了折扣。与以往不同的是,一方面本次《环胶州湾保护控制线划定与岸线整理规划方案》以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形式,将保护行为上升到地方人大的高度,强化了胶州湾保护的刚性原则;另一方面《人大常委会审议决议》明确,胶州湾保护要在“四线”划定的基础上通过岸线来控制,具体包括:胶州湾水域保护控制蓝线,围填海控制黄线,生态湿地保护绿线,近岸地带禁限控制红线,环胶州湾岸线。其中一条关键的“红线”成为胶州湾保护行动的起跑线,成为本次审议的最大亮点,自然也成为本专题节目的最佳切入点和立足点。

    有了节目主题,谈话节目话题就要围绕这个主题次第展开,为此节目围绕胶州湾“终极”保护这一主题,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胶州湾的实际现状到底如何,人大常委会委员审议《环胶州湾保护控制线划定与岸线整理规划方案》(草案)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与以往历次保护措施相比,本次保护行动的亮点在哪里,为什么把它称作是“终极”保护?划定红线不容易,守住红线更不容易,划线之后该如何加强执法、强化监督?等等,这些问题相互依存又环环相扣,始终围绕终极”保护这个既定目标向前推进,不仅使整个节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而且观点鲜明,主题突出。

    二、外景采访与演播室访谈形成互补,立体化地拧结和展现胶州湾保护的社会力量

    为了使本期节目不流于泛泛空谈,栏目组多方权衡精心选择,分别邀请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科技界人大代表以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人作为演播室嘉宾参与访谈。然而,由于胶州湾保护所呈现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特点,这几个人物其负载的代表性仍然不够丰满,弥补这个不足,需要靠其它的方式来完成。为此,节目编导精心制作了两个节目短片。

    短片一:母亲湾岌岌可危,保护迫在眉睫。为了表现出社会各阶层对保护胶州湾殷切盼望的心情,我们采访了海洋专家、普通市民、海边渔民以及“九号议案”建议人和承办人,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既让观众重温了以往胶州湾不淤不冻、鱼虾丰饶的盛景,也展现了胶州湾虽历经保护,但难以迈出破坏-保护-再破坏-再保护怪圈的严酷现实,展示出胶州湾保护已成燃眉之势。短片二:终极保护,态度坚决。短片以微纪录片的形式,真实还原了常委会联组并分组审议《环胶州湾保护控制线划定与岸线整理规划方案》严肃而热烈的场景。短片里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回避矛盾,对胶州湾保护存在的问题开诚布公一一摆出,对政府工作中的问题不依不饶不徇私情。短片既展示了人大常委会委员的真知灼见,凸显出地方人大为人民代言,让百姓满意的职能定位;又体现了党委、人大、政府坚决依法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最大限度保护还原胶州湾自然岸线的决心。上述两个短片适时地引入到演播室,一方面有力支持了嘉宾谈话的内容,突出了节目旗帜鲜明的观点,另一方面呈现了大量支持观点所必须的鲜活材料,使整个节目显得异常丰满。

    从艺术的角度讲,两个短片的设置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避免了演播室谈话通常存在的单调、严肃、呆板的不足,使节目严肃犀利又不失生动灵活。

    三、调动多种手段做活节目,增强可看性和吸引力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曾说过,“电视节目首先要让人看进去,然后才能传播那种深邃的思想。”。对于谈话节目而言,话题的内涵、事件的张力、嘉宾的视野、谈话问题与矛盾的设计等等,都是决定节目能否“看下去”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道具和资料的恰当使用也是影响节目可视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元素。本片节目录制之前,主创人员就开动脑筋,重点在资料和道具上挖掘潜力,期望出奇制胜,发挥作用。一方面,节目组参考胶州湾历年来面积、岸线、纳潮量等数据,制作了柱状图板和曲线图板。嘉宾在阐述观点时,配合图板的展示和解读,不仅使谈话生动鲜活,而且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另一方面,编导筹备阶段先后来到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规划设计院查阅了大量资料档案,先后寻找出上世纪30年代、8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胶州湾岸线示意图。同时协调舞美在谈话现场设置了超大电视屏幕,将事先精心准备的胶州湾短片、视频片段、资料图片适时播放。尤其现场嘉宾在不同年代的胶州湾岸线图前的讲解,使观众更加直观地看到胶州湾逐年被吞噬的现状,画面开阔大气,视觉冲击力极强。在这里,大屏幕不再是简单的营造氛围的一个背景,而是节目行进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超出了节目形态的范畴,升华为内容上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然,获奖后再次审视节目,我们感觉本片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演播室谈话氛围还显不足,提问的技巧还显稚嫩,有些话题过多地照顾到了宏观的政策性的要求,但细节展现和贴近性方面略显不足等等。这些不足是我们创作中的遗憾,也应该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相信随着上述问题的改进,今后的节目一定会做得更有水平和特色,节目质量也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单位:青岛电视台生活服务频道)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3年9月13日 责任编辑: 李杰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