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反腐“天网”》一文能获第23届中国人大新闻奖报纸通讯社作品通讯一等奖,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只因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第二次参加评选的“准新手”,能获此殊荣,实是莫大惊喜;情理之中却是由于,此稿源于一名民意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廖仁斌的建议,着眼于时下关注度颇高的话题——网络反腐。与其说这个一等奖是对我个人的肯定,不如说,这是对以新闻记者之手写民心达民意的肯定。
腐败问题一直为民众所深恶痛绝,反腐败也历来是民众关注热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的急剧扩张,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反腐败的一股新生力量,不可小觑。稿件中所提到的雷政富事件就是网络反腐的典型案例,从事发到处理前后只有71小时的速度,既让人看到了党和政府严惩腐败的决心,更让人见识到了网络反腐的威力。
然而,如任何事物新兴之初的充满活力却又凌乱无序一样,互联网的独特性质以及其普及之初不可避免的管理混乱,使得泄愤与舆论监督的界限变得模糊,网络反腐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如何最大发挥网络反腐的优势又规避其不足,既是党和政府、专家学者、新闻媒体探索的话题,也是民众渴望的答案。而民心民意之所在,正是人大代表关注之所在。2013年3月,廖仁斌代表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来到北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我想,每位上会记者说起这段经历,内心都是五味杂陈吧。脚不沾地跑会场、住地的忙碌,时刻需要找新闻抢热点的专注,对每篇报道都要力求迅速却又字斟句酌的紧张,抓到好的新闻点和新闻素材的惊喜……就是在这辛苦并快乐着的十几天中,我遇到了廖仁斌代表。
成稿的过程并不难。作为一篇观点新闻,观点紧扣热点,新颖独特固然重要,搜集大量的例证数据让稿件更加详实丰满也必不可少。从网络反腐的案例到网上调查的数据再到网络举报平台建立的具体过程,一一融入稿件,犹如给小树苗施肥浇水眼见它长成参天大树,荫蔽四方。稿件刊出后,被多家网站转载,获得了一定反响,此次获奖更是出乎意料的惊喜。但就像施再多肥料无根小树亦只会枯死一样,新闻稿件也需要找到自己的“根”——社会关注热点,民心民意所向。
如果问我,写这篇稿件于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并不是技巧更趋娴熟,结构更趋精巧,用语更趋凝练,而是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如何找新闻、写新闻,如何以我手写民心达民意。
(作者单位:法制日报政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