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优秀的通讯作品,在选择采访和报道对象上,往往都是独具慧眼的。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当属此类。
其一,在报道群体的选择上,作者聚焦大学生村官这一伴随中国农村建设和发展而生的特殊群体。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为决定中国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大事的民主盛会,倍受国内外关注。在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新闻事件面前,如何独具慧眼选择角度组织策划好报道,是决定一个新闻报道能否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这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作者把观察点聚焦到大学生村官全国人大代表上,不失为成功的选择。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走上政治舞台,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新闻素材;另一方面,作为人大代表中的一个新生群体,大学生村官应当也应该受到媒体的普遍关注。作者凭借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和岗位的优势,早先策划,早先联系,早先作功课,抢登了报道这一代表群体的制高点,进而为策划报道取得了主动权,更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其二,在观察视野的选择上,作者聚焦当代大学生村官全国人大代表的时代特点。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他们来自农村,脚上沾满了泥土;他们与大地贴得最近,与百姓最亲,带来的建议最接地气;他们年轻,充满朝气,洋溢着青春活力。”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概括这些大学生村官区别于其他代表的显著特点。但作者深知,这些特点并不一定受读者所关注;读者要关注的是这些大学生村官是如何把田间地头的声音传递到民主的殿堂,是如何把农民的诉求反映到国家权力机关上来。为此,作者观察这些年轻人的行为和言行,关注他们的气质和活力,集中展示他们的青春和自信,“肩负沉甸甸的责任,就要尽心尽力不辱使命”;钟南山院士对村官发言的评价“不错,讲得很好!”既肯定了大学生村官发自肺腑之言,也有长者的鼓励与鞭策,把这一群体的时代特点较为充分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其三,在履职个体的选择上,作者聚焦与会的11位大学生村官各具特色的履职成果。人大代表的议政履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读者更多关注的是代表履职的个性。量的积累才有质的规定性。11位大学生村官全国人大代表在这个作品中都露了脸,作者围绕大学生村官的履职成果,有提前了解,有现场观察,有深入采访,用个性化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诉求,巧妙地融入有限的篇幅之中,“虽然青春年少,但他们有着同龄人缺乏的阅历;虽然只是一个村官,但他们的心里装着千家万户群众的冷暖疾苦。”把农民的代言人那种为民情愫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更为可贵的是,作品并不停留在对这些履职成果的展示上,而是通过引用大学生村官履职感受——“这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以及专家对他们的评点——“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盛会,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里程碑式的深刻印记”,更进一步升华作品的主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人们有理由对他们的未来充满期待!
作为一篇优秀作品,也还有不足之处。一是人大代表参加人代会是依法履职的行为,副题及文中“参政议政”不妥,用“议政履职”更妥。二是人代会期间,代表一般是审议或审查而不是讨论相关议题,文中用“讨论会上”不妥。
(作者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坛》杂志主编、第23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