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媒体都在聚焦全国人大会议时,专业报如何杀出重围?我认为,只要善于积累和发现,找准结合点,人代会上专业报也可以大有作为。对于这篇稿件的采写,我有如下几点浮浅体会。
选题要新,注意捕捉新动态。全国人大会议年年开,对新现象、新群体的捕捉,是会议新闻报道的生命线。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2008年起在全国开展。2013年作为换届之年,毫无疑问是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第一次出现在全国人代会上。这就是专业报与人代会的结合点。敲定选题之后,我通过与相关组织部门的联系,拿到了11名大学生村官代表的手机号码,为下一步的采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采访要深,获得一手活素材。截稿时间迫在眉睫,然而,11名大学生村官代表驻地分散,短时间内完成所有采访不是易事。于是,我提前与每位大学生村官代表沟通好采访时间,制定了一条自西向东的路线:京西宾馆—职工之家—天泰宾馆—首都大酒店—广西大厦,并在采访前熟记每位代表的基本情况,确保不走回头路,让采访开门见山,提高工作效率。3月6日,按照这个地图,我顺利完成了采访。事实证明,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的连续奔走和面对面采访非常值得,这为稿件带来了大量独家的素材和生动的细节,比如钟南山院士对冼润霞的肯定,比如李欣荣在开放团组时的高歌,等等。也就是在跟所有大学生村官代表们交流过之后,我感受到并总结了他们的共性特点。
定位要准,寻求最佳结合点。在写作中,我遵循了两点原则,一是找准大学生村官代表和人代会的结合点,突出他们跟人大会的关系,反映他们对人大代表身份的认识以及今后履职打算,避免写成他们带领农民致富的“好人好事”稿。二是突出群像色彩,表现这一群体的共性之处,在他们充满青春活力、贴近农村基层的特点上多着笔墨,从而与其他人大代表有所区别。此外,在文风上,注意人物的身份,力避华丽辞藻,多用人物自己的朴实的话语,让稿件清新、带有泥土味。
成稿要精,善借外力细打磨。全国人代会新闻采写时间紧,但不意味着就可以放松对稿件的要求,必须精打细磨。3月8号那天,部室主任夏中南叫来了曾在报社长期负责大学生村官报道工作的同事刘云,我们三人一起给稿子挑刺。比如,一开始我拟的主标题是:“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大家觉得这个标题把特点勾勒出来了,但不够活泼。讨论中夏主任提出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大家眼前一亮。此外,刘云也在沟通协调、稿件润色上贡献了力量。所以说,这篇稿件的背后不只有我的努力,还有集体协作的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