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91.88%的赞成票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决定共有111条,对刑诉法半数以上的条文进行了修改,是1996年修改以来又一次“大修”。如果从2003年全国人大启动修改计划算起,也历时10个年头,可谓“十年磨一剑”。
记者们加班加点、克服各种困难完成的这组系列报道,最终能获得评委们认可,让人振奋,感慨良多。一组系列报道,从策划、实施到实现,凝聚了编辑、记者几多心血。如果说有什么体会的话,用一句话概言之:要做研究型编辑、记者。
首先,关注重大选题,研究修法要点,精心选择重点,让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刑诉法大修,无疑一个重大新闻事件,作为记者总得为此做些什么,如果错过或者轻描淡写地略过,乃是憾事。于是,编辑部精心研究、策划,决定推出一组重头报道。
编辑、记者们深知,一组报道的影响力取决于每一篇文章。拿到编辑部的策划方案后,编辑、记者们专心研究法条原文及修改后条文,研究公众关注哪些点,哪些点容易产生歧义,从中筛选出公众最为关注的、刑诉法改动最大的地方。然后,采访专家对新增条文进行权威解读。比如,最终采访到的陈卫东教授讲述了技术侦查入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曲折过程;陈光中教授讲述了在言词证据中“以威胁、引诱、欺骗”的字样为什么删除了,又意味着什么;王敏远教授讲述了“有碍侦查不通知家属”的规定曾被误读过;卞建林教授讲述了“专家为什么力主简易程序检察院派员出庭”,等等。这些修改背后的故事,经记者的研究、发掘、采访而呈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执著用心,契而不舍。2012年,最令人瞩目的、关注度最高的修法事件莫过于刑诉法的修改。一般来说,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两种人最为兴奋,一是记者,记者渴望参与历史、记录历史;一是参与修法的专家学者,他们了解情况并且有话想说。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他们成了最稀缺的资源,记者们对这些专家轰炸式的“围追堵截”,令专家们疲惫不堪,如果就拟采访的众多问题请教一位专家,肯定会增加其负担,采访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没有采访对象,没有权威讲述,又何谈揭秘?好在,记者们的热情、执著感动了他们,无论是夜里的电话采访,还是面对面的访谈,都获得货真价实的东西。事实证明,只有亲历者,才有“揭秘”的资格,也正是这些专家独有的亲历性、专业性成就了这组报道的厚重、权威。
第三,发挥团队的优势,让每个记者按既定的轨道运行。与其他采访不同,系列报道不是一个人的打拼,而是一个团队的合作。一个人的采访,自由度、可控度更大些,而一个团队要想达到3+3大于6的效果,需要密切配合。既要避免新闻点的重复,又要避免采访专家的重复。在对各个新闻点做好评估的基础上,编辑部根据每个记者和每个专家的特点,合理分工,这样,6名记者各有目标,6条采访轨道齐头并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整个团队精心、用心、合作下,这组系列报道终于出笼,为公众了解刑诉法大修过程打开了一扇窗口。这组系列报道刊发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们的感受是:执著+专业,是成长为专家型记者必备的两个元素,用心学习,研究问题,当为常态。
(作者单位: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