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政府预算,是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能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的要求后,从全国人大到地方人大,都在加强财政监督上出台了很多新的做法。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一直以敢于监督、擅于监督闻名,在对财政监督上,也从没落后过。特别是在2013年省“两会”开幕前,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新做法。而这些做法得以出台,正是因为众多的人大代表、省人大、省人大相关部门几年来持之以恒的推动。记者以广东省政府财政预算草案报告终于做到了在“两会”前“普发”全体省人大代表这个新举措为由头,采写了这篇综述,不仅整合了一系列加强政府财政预算监督的新做法,而且整合了背后的这些“推动力”,使报道有点有面,深度与广度兼具,非常好的宣传了人大在财政监督方面发挥的作用。
财政预算是个相对比较专业的领域,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记者来说,报道起来是有困难的。之所以能写成这篇报道,需要记者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这种学习和积累,不仅是关于人大制度、日常监督工作的,还包括对政府财政制度的理解,对政府预算报告草案的分析解读,同时还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与财政预算监督相关的变化。
人大的新闻想写的“出彩”,除了擅于抓动态外,更关键的就是要注意观察、思考和综合。观察细小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会出现的原因,把连续的相关变化综合起来,把背景和内容综合起来,把大背景和小变化综合起来,这才能做到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其实,除了每年的省“两会”、全国“两会”,人大的日常工作是非常多的,一些平日里的代表视察、座谈,对法规条例的审议,看起来出不了大新闻,但其实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小珍珠”。记者千万不能忽略这些小的点,而是要善于把它们记录下来。因为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往往就是日积月累的推动造成的。抓住一个好的新闻由头和契机,把这些平日积累起来的“小珍珠”串联到一起,就会成为一篇有深度的好报道。本篇报道中的很多内容,其实都是来自于日常的变化,和其他采访中积累下来的素材。
由于涉及很多政策和法律法规,人大报道要想写的通俗不容易,涉及政府财政的报道想写的通俗也不容易。记者要避免以专家的身份来写报道,而是要尽量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去表述,要用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把报道内容清晰地展示给读者。这更加需要记者内行、懂行。只有自己理解了,才能给别人讲清楚,否则就是自己写的稀里糊涂,读者看得更加稀里糊涂。
一点体会和经验,仅供分享指正。
(作者单位: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