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新闻报道天生枯燥,告诉人们5个W,知道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就行了。
这如吃饭,仅仅管吃饱。
如果想吃好,就要来点葱、来点蒜,再来一点芝麻盐,才能色香味俱全。
新闻报道中,如果能够巧妙地揉和进文学表现手法“这些调料”,就会使新闻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增强感染力。
为使此文站位高远、立意精辟,让人回味,我们运用了文学的手法和构思,进行了一些尝试。
景物描写 寓意深远
报道一开始,首先呈现给读者这样一幅美丽的生态景象:暗蓝的天空下,是一望无际黑黝黝的玉米,如钩的弯月,把天地缝合成浑然一色,星星如在眼前闪烁。8月22日晚,渐渐安宁的夜色中,三两中巴车疾驶在扶沟县到周口市区的乡间公路上。
报道第二部分写道: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港澳台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苏福功指着窗外说:你看,我们肥壮的玉米,我们看到的满天的星星——
这两处景物描写,“一望无际黑黝黝的玉米”和“肥壮的玉米”、“如钩的弯月,把天地缝合成浑然一色,星星如在眼前闪烁”和“满天的星星”,实质都在阐述一个核心,河南的发展,要蓝色的天空,不要雾霾等环境污染;要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河南探索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贯彻和落实了中央“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要求,也是在兑现对中央和全国的承诺。
报道的最后写道:大家朗朗的笑声和灯光一起洒落在窗外。也许,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灭失,了无痕迹。也许,这灯光会成为河南探索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的一个照耀。也许,这“审议”会成为河南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科学之路的一个拓宽。
用灯光借喻调研,或照亮或拓宽河南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探索之路,同时,也表示了记者的担忧,并寄托了希望:希望调研不要光走走看看说说,然后就没了声息,流于形式。
对话描写 展现个性
在新闻实践中,若采取简单、平淡的新闻语言来叙述新闻事件,往往显得呆板、干巴巴,“惨不忍读”。运用文学手法写作,能够将这些新闻素材生动地再现给读者。报道中大量使用了对话,力求将一个个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生动。
我们发展的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实际上城市享受的多,农村享受的少。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为2,如果都翻一番,城乡收入差距将达到4,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我们再也不能亏待农民了!全国人大代表、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桑金科积极为农民争取利益。工人阶级的“代言人”为农民兄弟积极争取利益,一个胸怀全体人民的人大代表形象勾勒出来。
唱响全省乃至全国“吃亏歌”的全国人大代表、濮阳县西辛庄村党委书记李连成经济头脑十分灵活,地处黄河滩的西辛庄,在他带领下,年产值十几个亿。这次调研他又看到了商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光马桶就需要100多万个,他给生产马桶的全国人大代表、禹州市梁北镇梁北村党委书记王建奇支招,你好好弄,我免费给你代言。短短的一句话,把李连成精明却不占人便宜的生动形象刻画出来。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盯着窗外在沉思”。如何保障农民的权益,他非常关注。“社区的房子是自建、联建还是统建?宅基地还归你,你可以通过入股、出租等形式来增加财产性收入。”两句话把一个省领导深思远虑的怜民情怀表现出来。
通过对话描写这种文学手法,让读者如坐在调研组的车上,身临其境,把当时热烈讨论的场景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拨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共鸣。
前后呼应 浑然天成
本报道1700多字,为使读起来不显得繁杂冗长,运用了文学的构思,“驭方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确定新闻主题,选择新闻角度。
本报道的主题是调研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新闻的角度是视察车上的“审议”。自始自终流动的中巴车,作为承载新闻的平台,将报道也带得“动”起来。
动起来,更精彩。
报道第一段写道:8月22日晚,渐渐安宁的夜色中,三辆中巴车疾驶在扶沟县到周口市区的乡间道路上。车内昏黄的灯光下,25名全国人大代表正在热烈地“审议”河南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抛出主题。
报道第二部分,“苏福功指着窗外说”和“曹维新盯着窗外沉思”,两次用“疾驶中的视察车”来串起“审议”的主题: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
报道的最后,又用调研车的灯光作引申,“或许,这灯光会成为河南探索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的一个照耀”,进一步升华了主题。
同时,在谋篇布局上,我们按照“新型城镇化不能牺牲农民的利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我们可以大胆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样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层层推进,使整个报道严密紧凑,浑然一体。
好的新闻素材正如一只原始的牛角、一株旷古的树根,一块君子喜悦的石头,仅以原貌示人固然也弥足珍贵,而一俟注入了雕琢者的情思,便会发散出浓郁的人文气息,有了震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新闻中文学手法的应用,就是这样取得的效果。
(作者单位:大河报社时政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