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观察:中国"两会"既要稳定也要发展
香港《文汇报》:“两会”发出强烈讯息 搞乱中国纯属妄想
香港《文汇报》3月11日发表社论称,吴邦国在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掷地有声的表态,与“两会”发出的改善民生的讯息,是中国对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作出的清晰回应:一是将大力改善民生,二是坚持基本政治制度不动摇,那种因为民生困苦引发改变政治制度的动乱不会在中国出现。今年“两会”在民生政治问题上传达出“软的更软,硬的更硬”的重要信息。“软的更软”就是全面改善民生,增加人民幸福感;“硬的更硬”就是中国不会改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上绝不动摇。这两大讯息,是对境内外妄想搞乱中国的人的当头棒喝,彻底粉碎他们的幻想。
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经济从“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变
《联合早报》3月7日刊文称,近些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名义下,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自是无可厚非,也确实为改善国计民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其中也不乏“唯增长率至上”,盲目发展、超限扩充,既不利于经济正常发展,也给人民造成沉重负担,激化社会矛盾。中国政府把“十二五”期间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定在7%的预期目标,显然是要把中国经济从“量的增长”引导向“质的增长”的新阶段,用温家宝的话说就是要“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此举应该也能从根本上缓和“GDP主义”发展模式所衍生的诸多社会问题。由此来看,中国基本已经确定了从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谋发展的道路。由于今日之中国,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个对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大国,在接下来五年里,中国发展的顺利,不仅对中国本身有好处,也将惠及全球。
韩国《朝鲜日报》:中国欲从“烟囱大国”转向“绿色大国”
《朝鲜日报》10日刊文称,中国从2010年开始,看到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的没落后,改变了其发展战略。中国决心从“生产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并从“烟囱工业大国”转变为“绿色大国”。在从今年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中,中国领导人明确表明了将中国改变为“绿色大国”的战略。即,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七大产业培养成世界第一。中国政治领导人言出必行。上述七大产业目前在中国GDP中所占比重仅为2%。中国计划,将这一比重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增至8%和15%。
欧洲《欧洲时报》:改革收入分配必须调整利益格局
欧洲最大的华文报纸《欧洲时报》10日发表评论文章称,从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草案来看,中国领导层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这一目标仍有很大的难度。收入分配改革的说法并非始于今日,之所以喊了这么多年却一直未能实现,显然与形形色色的阻力有关。毫无疑问,要改革收入分配,就必须对相关利益格局做出重大调整,包括政府、企业和民众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各占比重到底应为多少合适,以及如何避免因提高工资标准而引发的“加薪潮”助推通胀等等,一系列难题需要政府和社会整体去攻坚拔寨。
外媒相关报道选摘(3月7-11日)
日期 |
媒体 |
标题 |
3月11日 |
《文汇报》(香港) |
《“两会”发出强烈讯息 搞乱中国纯属妄想》 |
3月7日 |
《联合早报》(新加坡) |
《中国“两会”既要稳定也要发展》 |
3月10日 |
《朝鲜日报》(韩国) |
《从“黑猫”到“绿猫” 中国新发展战略》 |
3月10日 |
《欧洲时报》(欧洲) |
《改革收入分配必须调整利益格局》 |
相关文章
- 海外舆论报道中国政府有信心稳定物价水平
- 海外舆论看中国努力实现“更绿的增长”
- 海外媒体关注中国两会 聚焦“十二五”规划
- 他们在为两会准备什么?
- 各地媒体积极报道两会
- 请两会“点击”网络著作权
- 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座谈会
-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第十次全体会议
- 河北省人大调研组到张家口进行专题调研
- 关于汕尾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议案和建议分工督办的意见
- 刘家义作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 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30次主任会议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草案)》的说明
-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
-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审议结果的报告
-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审议结果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