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交流园地

专题询问“走进”地方人大

金果林

来源: 《中国人大》2010年第19期  浏览字号: 2010年10月22日 16:02

    自今年6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首次专题询问以来,三个多月中已先后有浙江、贵州、重庆、安徽、四川、福建、河南、上海等省市的十几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专题询问。同时,湖北、山东、辽宁、广东、内蒙古等省区的多个市、县人大常委会已经提出,将于近期围绕有关议题展开专题询问。可以说,专题询问正健步“走进”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世博会举办以来,上海整座城市变得清清爽爽了,世博会后这样的干净能否持续?”

    “世博期间,上海天比过去蓝了,路比过去畅了,水也比过去清了。如果明年的天不这么蓝了,水不这么清了,路也不这么畅了,怎么办?”

    “世博期间,上海的道路没有出现拥堵现象。但在世博后,很多限制措施将取消,上海是否会出现拥堵状况的强烈反弹?政府部门有何具体措施?”

    “道路反复开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世博会后又有很多工地要开工,请问,道路开挖有没有规划?采取什么措施控制反复开挖?”

    这些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百姓切身利益,且又直指时弊、火力十足的问题,出现在9 月15 日上午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会场。

    当天10 时30 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成立31 年来的首次专题询问正式开锣登场,出席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的成员对市政府多个部门负责人提出现场询问,主题是“建立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翻译成老百姓的话就是“世博之后的城市怎么管?”

    这是自今年6 月24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首次专题询问之后,全国第一次出现的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专题询问。

    全国人大垂范

    今年3 月9 日下午,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作常委会工作报告,谈到进一步完善监督工作方式方法时,郑重提出今年将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将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一时间不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且受到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极大关切。

    6 月24 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历史上的首次专题询问,终于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正式启动。对于这一监督工作的重大探索,地方人大常委会报以浓厚的兴趣,立即组织学习有关这次专题询问的报道文章,掌握专题询问工作的法律依据、重要意义和开展程序,为开展专题询问作准备。四川省广安市巴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青宁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为地方人大常委会运用这一方式开展监督,不仅提供了信心和保障,更提供了师从和范例。

    据本刊记者采访了解,近三个多月以来,已经先后有浙江、贵州、重庆、安徽、四川、福建、河南、上海等省市的十几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专题询问。同时,湖北、山东、辽宁、广东、内蒙古等省区的多个市、县人大常委会已经提出,将于近期围绕有关议题展开专题询问。

    紧盯重大主题

    “去年市政府债务举借和资金使用情况怎样?”

    “我市对政府债务风险制定了哪些防范措施?”

    “我市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壮大市级财源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和具体

    财政政策?”

    这是8 月26 日上午在河南省安阳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中的发问。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无不紧密联系着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安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发军说,针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但又不太了解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询问,有利于督促政府去思考一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无独有偶。8 月初,安徽省寿县人大常委会首次以专题询问会的形式,就本县今年财政总体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询问。8 月下旬,福建省莆田市人大常委会就今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开展了专题询问。9 月中旬,湖北省咸宁市人大常委会也提出了就市区城市管理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的方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的主题,更是关系到上海这个中国数一数二的国际化大都市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

    问大事、询大局、紧盯重大主题,成了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时一种不约而同的取向。

    直指社会热点

    “‘地沟油’问题事关百姓食品安全,上海众多小饭店餐厨垃圾收集存在不少‘隐患’,如何让餐厨垃圾不流入地下渠道?” 这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时发出的询问之声。

    “山上还有一些非煤矿山在乱采乱挖、严重破坏环境,请问区政府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这是重庆市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时发出的询问之声。

    “在城乡供水同质不同价问题上,政府有什么举措?实现老旧小区的雨水和污水分离还需要多久?”这是浙江省嘉兴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时发出的询问之声。

    这些在地方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会场上响起的发问声,其指向恰恰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杨佳瑛对记者说,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法开展询问, 能够进一步切实有效地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许多开展专题询问的人大常委会都在询问中直指社会热点。

    关注民生疾苦

    “如何挖掘医院内在潜力,解决医院出现的看病难、排长队、开大方等问题?”

    “对没有享受本地卫生经费的外来建设者,市政府是怎么考虑和安排的?”

    “政府是否清楚新农合报销比例?今后打算建立怎样的报销制度?”

    “请问:政府下一阶段采取何种措施加快改造基层卫生院?”

    这一个个问题,来自浙江台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的会场,询问主题紧扣老百姓看病吃药问题。像这样紧扣民生疾苦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多场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中都可听到。

    浙江省温岭市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也是围绕医疗机构建设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展开,而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的首次专题询问,则把目标锁定在事关温州500 万人口饮水安全的珊溪水库水源保护、整治水污染问题上。四川省广安市巴州区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更是针对屠宰场污染环境严重扰民、废品收购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农贸市场“有场无市”等民生细节逐一发问,让百姓感受到浓烈的民生情怀。

    力求有备而问

    采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的新闻界同行说,委员们的询问直击要害、发人深省,问题看得准、想得深,极具前瞻性。其实,为使这次专题询问的主题更加集中、监督更有深度,上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等相关部门围绕加强城市管理,多次召开不同类型的调研座谈会,各区县人大展开联动调研,上海市人大的“人大网议日”也组织专题网聊,并与政府部门及时沟通,反馈各方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委员在专题询问时所提问题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为了开展好专题询问,安阳市人大常委会事先召开主任会议,进行认真研究,确定了专题询问的主题,并由常委会相关委室进行深入的调研,座谈讨论、收集资料,对拟提出询问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归集整理,并对专题询问的形式、时间和场合等作了精心安排,制订了详细的专题询问工作方案,并将专题询问的主题提前通知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其认真准备、认真答复。

    由于准备充分,安阳市人大常委会的首次专题询问一改过去一般性询问中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有准备、有重点、有针对性,使问答双方都对专题询问的效果表示满意。

    莆田等市人大常委会为做好首次专题询问工作,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关工作机构也都提前开展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做了精心准备。

    形式多有创新

    8 月23 日上午,许多温州市民通过温州网,看到了这样一条预告新闻:“本月27 日,市人大常委会将就珊溪水库整治对政府开展询问。”这条新闻的惊人之处在于其最后一句:“温州网将开展同步网络视频直播,广大市民可予以关注。”

    果然,从当日的八点五十二分起,温州网就在专题询问现场开始了网络视频和图文直播报道,直到中午询问结束,网上直播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吸引了大批网友在线观看,并不断有网友在线留言进行点评、发表看法。此举堪称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的一大创新。

    当然,其他地方人大常委会也不乏创新之举。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要求提问时每人每次不超过两分钟,回答问题时每次不超过十分钟。如果询问者对回答不尽满意,还可以对应询人进行追问。“追问”成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的一大亮点,当天十三位询问者中有四位举手“我要追问”并获成功,使询问会场高潮不断。

    重庆市沙坪坝区则是举行区人大常委会扩大会议,由该区的八位副区长就分管工作向全体区人大代表作半年工作总结,并接受代表的专题询问。此举使普通代表也行使了询问权。

    应询严肃认真

    “这不是讲话,是发言和表态。”这是8 月27 日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一德在该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结束时作表态发言的“开场白”。这天,赵一德市长带领分管副市长及温州有关职能部门和所属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专题询问。他在表态发言中说,市人大常委会以专题询问这种形式实施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这是一种创新,是对政府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支持方式,收获很大。

    7 月29 日上午,嘉兴市副市长陈越强也到市人大常委会接受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专题询问。“专题询问体现了人大对政府工作的关心、支持,让政府更加清醒地看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我们找准问题、落实整改,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陈越强表示。

    对于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同级人民政府基本都像温州市政府、嘉兴市政府这样高度重视、郑重对待。在广安市巴州区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题询问时,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到场,分管副区长一一答问。会后,区政府负责人还立即召开专题会,研究解决询问中提出的问题,由分管副区长牵头,对每一个问题都落实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办理落实时限,并将落实方案报人大常委会备案,以便区人大常委会对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

    询问不止于问

    “专题询问结束后,询问人提出的问题将和审议意见一起,整理形成审议意见书,转送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主任委员甘忠泽表示,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将跟踪政府的落实情况,并将选择重点问题开展专项监督。

    询问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的结束。河南安阳市人大常委会针对专题询问涉及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审议意见,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及时整改。福建省莆田市人大常委会在专题询问结束后,由有关工作机构将询问中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选择其中的突出问题,加强跟踪监督,力争尽快得到解决。温岭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专题询问情况,不仅延后了对有关事项批准决定的表决,还就询问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加以落实,并限时作出书面答复。

    专题询问并不止于问,看来已经成为所有开展了专题询问的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一种共识。有专家评论说,这种贯穿于专题询问工作全过程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直至解决问题、跟踪落实,较好地体现了监督的实效。

    探索稳步前行

    专题询问,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又一重要探索和有益尝试,正以其独特的功效,为人大监督工作带来新的气息、新的气象,受到地方人大越来越多的青睐和推崇。“专题询问的这一问一答,形象地将宪法所限定的‘政府对人大负责,向人大报告工作、受人大监督’这样一种法律关系具体化了。与一般的询问相比,专题询问具有针对性强,有着利于促进沟通和理解的优势。”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笑华在专题询问之后感触颇深地说。

    感受了专题询问魅力的安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发军表示,今后,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将坚持开展专题询问,围绕专项报告,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询问重点,不断提高监督工作实效,不负人民重托。

    如何将专题询问这一有效的监督方式常态化,是安徽省寿县人大常委会在首次专题询问之后提出的设想。积极地在运用询问方式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广安市巴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青宁有着更多的思考。他说,要认真总结完善询问的实践,形成理论研究成果,要完善询问具体办法,明确“一府两院”在接受询问时的具体要求,增强询问权威。

    可以说,专题询问正在健步“走进”地方的各级人大常委会,并相信在未来的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中将会展现出更大的活力与动力。

 

    采访札记:人大之“问”,值得期待

    在今年春天的全国“两会”上,吴邦国委员长在人民大会堂关于“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的郑重宣示,不仅令全国近三百万各级人大代表感到振奋鼓舞,而且使全国无数黎民百姓引颈瞩望,人们关注:平淡多年的人大询问权、沉寂多年的人大质询权,能否因这一句宣示而被唤醒、被激活?这一法定的人大权力能否在当代中国民主政生活中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和作用?

    半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实的情况怎么样呢?记者经过采访发现,现实情况令人欢欣鼓舞,对其未来可以坚定起更加饱满的信心,因为这一新的监督形式甫经实践,就展现出令人惊喜的蓬勃生机和崭新魅力,正朝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逐步地发展和演进。

    在这半年时间里,率先动作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不仅破天荒般地进行了两次专题询问,而且是在相邻的两次常委会会议上连续进行,并且在形式上坚持创新,第一次是采取分组会的形式,第二次则采用联组会的形式,先是关注国家的“钱袋子”,继而是关注国家的“粮囤子”,而且全程向媒体开放、公开透明,使专题询问制度化、常态化的趋向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态势。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这一连串动作,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好评和赞誉,也使地方人大常委会受到相当大的鼓舞和激励。有人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这一重要探索,不仅使地方人大常委会增添了信心和力量,而且为地方人大常委会提供了样本和范例,值得地方人大常委会师从和效仿。

    因此,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专题询问大有在全国“四处开花”之势,先后有浙江、安徽、福建、贵州、湖北、河南、重庆、四川、山东、广东、辽宁、内蒙古、上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二十多个县、区、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或决定开展专题询问。

    其实,询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监督权力,是人大监督权的题中应有之义,行使好这一权力,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代表的呼声,也是政府的愿望。但如何行使好询问权,使询问权成为人大监督增强实效的杠杆,不仅需要政治胆识,而且需要政治智慧。

    人大的询问,是人大法定监督权的一种外化载体,既不同于“行人问路”那种层次的问,也不同于“学生请教先生”那种层面的问,更不同于“街坊邻居嘘寒问暖”那种形态的问,还不同于“偶有遗忘、翻阅资料”那种功能的问,而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进行的监督性的庄严之问。

    如何体现人大询问这种法定性、监督性、庄严性,应该说,专题询问这种方式圆满地将三者融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专题询问是这种政治胆识和政治智慧高度结合的成果,既符合法律、又适合国情、还切合民意。

    正因为如此,专题询问这一监督形式,才会得到上上下下的普遍支持和肯定,赢得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热情关注和推崇。这也是专题询问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大范围 “复制”和“拷贝”的主要原因。

    通过半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专题询问犹如投入春水中的一块石子,激活了人大询问权,使人大监督工作的局面焕然一新。参加专题询问的人大与政府双方人员,无论是在责任意识方面、还是在履职意识方面,都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得到了大幅提升,这是对法定权力意识的一次温习和普及、对法定职责意识的一次巩固和提高。

    最近,吴邦国委员长提出要“使专题询问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更富实效”,这是对开展专题询问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有声有色就是指内容和形式必须达到有声有色的要求,内容要掷地有声,形式要丰富多彩,要能够产生影响力、推动力,如果是无声也无色,那就没有达到要求。富有实效是指目标和效果,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要能扎实地推动工作,从而起到人大监督的实际效果和作用,切不可搞形式、图热闹、耍“花架子”功夫。

    在这些方面,已经开展了专题询问的各个地方人大常委会,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像紧盯事关本地全局的大事、关注百姓生活和民生疾苦、直击社会热点、强化前瞻意识、事先精心准备、深入调研、询问不止于问、跟踪监督、创新形式、“网上直播”、“会上追问”等等做法,都值得互相交流探讨、深入研究。

    应该说,专题询问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实践,无论是在内容形式上、程序规则上,还是在方式方法上、理论研究上,都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创新、不断地丰富发展。总之,专题询问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蕴涵的能量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在未来人大监督工作中必将会发挥出更大的独特作用。一言以蔽之:人大之“问”,值得期待!(《中国人大》杂志记者 金果林)

编 辑: 苏大城
责 编: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