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县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
2010年4月,开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报告》。会议认为,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成效明显。但由于地理区位劣势、多年贫困积淀,加上因病因灾返贫等新问题的出现,致使我县扶贫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为进一步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特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攻坚。县政府要多形式、宽渠道、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是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要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真正实现“缓解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的总体目标。
二、完善设施,改善条件,夯实脱贫致富发展基础。要始终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发展基础,促进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来抓。要紧紧抓住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好贫困村及基础设施较差村社的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已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管理,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农村供电质量不高、农村电力配送不正常和信息通讯不畅等问题,从根本上实现群众稳定发展的目标。
三、因地制宜,帮促互动,强化扶贫产业支撑。要充分利用贫困山区林业资源优势,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帮助搞好扶贫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突出抓好骨干增收项目,积极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作用,建立完善“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结机制,不断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探索创新,稳步推进,破解易地扶贫制度难题。县政府要进一步探索“富裕农民进城,贫困农民下山”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逐步破解宅基地、耕地和户口等制度难题,真正实现贫困户在迁入地“居者有其房,耕者有其田,户口能落地”的目标,彻底改变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完成“5000农民进城、5000农民下山”的既定目标任务。
五、多管齐下,强化保障,促进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一是进一步落实政策。要用足用够国贫县的相关优惠政策、扶贫项目和资金,特别是逐步落实中央、市级扶贫资金地方财政配套10%的部分和一圈支持两翼资金中的30%的部分用于贫困村发展的政策。二是加强扶贫工作队伍建设。认真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人员紧缺问题,切实加强扶贫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持续有序开展。三是加强智力扶贫培训,提升脱贫致富本领。要坚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贫困初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工作,并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切实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增强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脱贫本领和科学致富能力。四是积极开展农民创业资金试点,提供创业就业平台。启动互助合作试点,逐步扩大互助组织规模和资金投入量,加大对贫困户发展的借款扶持力度,缓解其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建立绿色通道、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确保贫困户安心创业和稳定就业。
以上审议意见,请县政府认真办理,在三个月内将办理情况书面报告县人大常委会,由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跟踪督办。
开县人大常委会
2010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