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 6月29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彭森指出,报告比较全面地概括、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实事求是,比较客观,没有回避重大的问题。下一步城镇化的基本思路,方向比较明确,所概括的原则也比较科学,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和发展实际。
彭森委员说,城镇化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总的势头很好,但是当前也存在一些盲目性,而且这些盲目性不能忽视,比如从城镇化的出发点来看,城镇化就是一个历史潮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城镇的人口必然会增加。但是现在对城镇化寄托了更多的期望,希望在城镇化过程中能够拉动内需,成为应对当前经济下行的新的引擎,给城镇化增加了过多的历史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不顾客观规律,用行政性手段人为推进城镇化的情况。国家关于城镇化的指标,实际上在“十二五”是一个预期的指标,但地方已开始把城镇化的指标层层下达、层层加码。有的省认为本省的城镇化率比国家平均城镇化率低,所以全国年均增加1%,我们就要增加1.6%,落实到地市有的还要搞到1.8%,这里就有盲目性。在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方面,有的地方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扩大城市规模、新增城市人口方面,认为城市的规模扩大了,开发强度增加了,大广场搞起来了,道路搞宽了就是城镇化。同时在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上,有的地方过多地考虑要政策、争投资、上项目方面,而没有从体制、机制上很好地进行认真分析。城镇化问题确实很复杂,任务也很艰巨,但是当前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的工作还是非常重要的。
彭森委员指出,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到城市以后没有享受到城市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所以积累了大量的“半市民”或者“准市民”,造成城市二元结构等新问题,这应该在下一步城镇化过程中优先给予解决。同时,城镇化不仅仅要着眼于城市的现代化,还要考虑城乡的统筹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一些工作的目标要考虑如何做好城镇的发展规划、城市的定位、城镇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城乡的统筹发展。重点是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交换,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也是我们工作中需要突出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体制、法律、法规问题要重点解决。
彭森委员认为,下一步在城镇化过程中,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明确我们的城镇化目标是人的城镇化。重点先解决现存的农业转移人口。二是要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对农村的发展规划,以及农村户籍制度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都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第三,对现有的一些法律,包括土地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担保法,只要是阻碍了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的都要及时地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