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北京12月26日讯 记者席锋宇今天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审议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时,常委委员们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曾经在挂职时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的陈凤翔委员说,报告中提到要真扶贫、扶真贫。为什么有这个提法?这就说明有假的。扶贫工作确实面临一个打假的问题。有些地方申报扶贫县,申报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检查、验收有很多水分,脱贫标准其实也有水分,从扶贫主体来讲,也有玩虚的、摆花架子的。这在以后扶贫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李连宁委员也注意到扶贫工作中存在一些怪象。一些地方挖空心思、削尖脑袋要当贫困县,当了贫困县以后,召开庆祝大会热烈祝贺;有的县财政收入已经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了,仍然不想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有一些贫困县用巨额资金盖办公大楼,扶贫资金落不到农民身上;一些地方扶贫多年,乡村干部越扶越富,却没看到老百姓脱贫;一些扶贫项目没有规划好,几年之后荒废了。所以,扶贫工作不光是把钱给下去,还要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实,这就需要完善的机制。
李连宁建议,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无论是贫困县申请,还是扶贫资金使用和分配,都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过程是公开公平公正的,这样的扶贫工作才不容易出现问题。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吴秋北提出,既然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那么一些项目、财政等各方面必须更加公开、透明,定期向社会公布。做得好与不好,都应该多宣传,引导社会有共同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