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12-27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法制日报北京12月26日讯 记者席锋宇今天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审议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时,如何让贫困地区实现真正富裕成为常委委员们讨论的热点。委员们强调,扶贫工作不能仅仅是“输血”,更要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人的素质,同时培养和留住人才队伍。

    王明雯委员指出,目前国家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但是这些扶贫方式更多的是在向贫困地区“输血”,一些贫困地区“等、靠、要”现象还比较严重。“扶贫先扶智”,扶贫工作如果不能提高受助者自身的素质,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不能让其最终自力更生,那么这样的扶贫只能是“越扶越贫”。

    王明雯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特别是在如何留住人才、解决贫困地区人才稀缺问题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只有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才能最终脱贫致富。由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依赖于扶贫对象主体意识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和人才支持,因此下一阶段扶贫工作应当把教育扶贫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方面下功夫。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吴永春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长,长期的扶贫工作让他深刻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吴永春说,要解决今后的扶贫路径、对策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农村贫困地区人才紧缺的问题。如何留住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都需要建立健全机制来解决。

    闫小培委员注意到,多年来扶贫工作重心更多是放在硬件建设上,比如道路、水利设施、医院、学校建设等。她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应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比如对贫困地区的群众多进行一些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培训等。

    蔡昉委员认为,扶贫工作教会“捕鱼”比“给鱼”更重要。今天的贫困并不等于明天的贫困,但是如果今天的贫困加上今天的教育不足、人力资本不足,就必然等于明天继续贫困。所以扶贫开发工作不能局限于生活救助、生产项目开发,更应强调能力培养、可持续性培养。他建议,应把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

来源: 法制日报 2013-12-27 责任编辑: 沈娟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