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功成:城乡基层社区大量需要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和供应方面有什么措施?全科医生派驻基层社区有没有什么好的机制?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0-12-25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人大网讯 2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联组会议,专题询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等相关部委局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我们知道医改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保基本、强基层。按照我们的理解,保基本是缓解看病贵的问题,强基层是缓解看病难的问题。近几年,国家医改的力度很大,在保基本方面确实成效显著,12多亿人口已经覆盖到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下,报销的比例职工在75%左右,城乡居民在60%左右。但是在强基层,缓解看病难的问题。目前我所了解的,我们住在北京亲身体验,实际上没有什么缓解。为什么感觉看病这么难呢?首先主要是基层、社区,包括城乡全科医生实在是太少,找不到。其次是大家对基层的医生即使有也是不信任的,医患的信息不对称,因为他是流动状态,不稳定。我们到农村搞调查研究,农民还是欢迎计划经济时代的赤脚医生,那时候赤脚医生水平不高,但是什么病他都知道一点。这个赤脚医生是“永久牌”,他不会走的,对老百姓哪个人有什么病很清楚,老百姓对这个医生的水平很了解,什么病该找他看,什么病不该找他看。所以现在感觉反而越来越难。我的问题是,国家有关部门在如何解决城乡基层社区大量需要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和供应方面有什么措施,同时在全科医生派驻基层社区不是临时性的措施,不是灵活性的措施,而是能让他成为“永久牌”的机制,有没有什么好的机制?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谢谢郑功成委员的提问。我国基层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正像刚才郑委员讲的保基本、强基层,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基本方面。我把情况向各位委员汇报一下,到2009年社区的服务机构是2.7万个,从业人员是29.5万,乡镇卫生院有3.8万个,从业人员是113万,村卫生室63万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是105万。首先肯定这些基层服务的医务人员是做了非常大的努力的,也为我们建立一个网底不破的体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第一,人员的素质相对来说不是很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中有研究生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只有0.4%,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到卫生技术人员的只有17.9%,这是在城市中的数字。在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比例更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足0.1%,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只占到5.3%。再有就是村卫生室,具有执业资格的只有14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11.6%,这是一个基本情况。第二,结构不合理。执业医师、注册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仅占到从业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我国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部分乡镇医院到现在还没有执业医师。其次是医师队伍的执业类别上,就像刚才委员所讲的,全科医生只有6万名,只占执业医师总数的3.5%。国际上通常是要占到30%至60%,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低。二是职业发展的空间窄。三是基层机构的条件差。不仅难以吸引高质量的人员到基层提供服务,而且现有基层的人员还在进一步流失。这次医改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需要“两手抓”,一手抓硬件,把基层的县医院到卫生院,包括中医院的硬件建起来,更重要的一条是要高度重视基层医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六个部门发了一个关于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规划,重点有以下内容:一是健全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制度,多渠道地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今年已经开始实施了,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的项目,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今年第一批的5000名国家免费医学生招录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中央财政为每名免费医学生每年补助6000元。二是更多地通过对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解决短期内基层需要的全科医生。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培养五万名全科医生,今年转岗培训有15000名,中央财政拿了9000万,支持中西部地区基层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工作。三是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在职教育,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培训医疗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137万人次,显著提高水平。正像刚才张茅同志讲的,到2020年争取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

要积极创造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的良好环境。通过完善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提前晋升职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二是通过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生、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等项目,来招聘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这次医改启动以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已经累计为乡镇卫生院招聘了2万余名的执业医师。三是通过多渠道的对口资源和双向培训。现在所有的三甲医院、部队医院都和地方的县医院建立了对口的支援机制。四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全科医生和城乡居民形成稳定的服务关系,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尝试。第三,健全人才的激励机制,实际上也是三个内容:一是发挥好全科医生的作用,用事业留人。建立健全全科医生职称的标准,根据基层的实际,晋升标准体现在接诊量和群众满意度等因素,解决全科医生的发展问题。二是要建立激励机制,用待遇留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单位内部的绩效工资分配首先向临床一线医生等倾斜,同时照顾到老情况,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也要给予工资的倾斜。需要特别报告的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应该说试点地区很多地方做得很好,比如安徽省,由于基层卫生岗位的吸引力加强,医学毕业生、大学生应聘到基层工作的明显增多,甚至出现部分县级医院的医生主动到基层工作的现象。三是要制定人才流动的政策,用制度留人。打破基层医疗机构用人的地域限制,实行全科医生县乡联动,包括浙江、江苏等省医生县乡联动的试点,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加强基层卫生医疗队伍建设需要在长效机制上下工夫,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力争在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执业的方式、激励机制等方面突破。实际上,这也是为整个公立医院的改革创造一个好的条件,真正地为人民群众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稳定可靠的基层医疗服务队伍。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正如郑功成委员所说的,看病难的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基层,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突出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就是基层的人才缺乏。现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即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刚才朱之鑫同志和张茅同志都说了意见。要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还是要两条腿走路,首先是加强培养,包括培养全科医生到基层去,能够留得住,包括对现有的医生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包括要创造一个留得住人才的政策环境,这是一个方面,这也是治本的长远考虑。刚才朱之鑫同志已经把即将采取的措施作了报告。解决当前的急需,建立对口支援,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城市支持农村,建立这样一个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前天下午我在汇报时,也说到现在有1100多个三级医院与2100多个县级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机制,上海、北京等东部的一些省份和西部的省份也建立了这样的机制。这是一个解决当前矛盾的非常重要的出路、途径。现在我们提出鼓励城市的医生到基层工作,大学生也能够到基层工作,将来应该能够尽快实行一种约束性、制度性的方式来加强人才流动,大学生毕业之后要到基层服务几年,城市的医生一定要到农村服务几年。将来在待遇、职称方面出台一些制度性的规定,使得这部分优秀的高级人才必须到基层服务一段时间。这不仅仅是鼓励的问题,当然这也需要给他们创造条件,但是应该有一个制度的安排。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在教育系统已经对西部地区、边远地区的学校建一些周转房,城市的教师、发达地区的教师到那里去了以后,生活有一个妥善的安排,将来在边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特别是一些中心乡镇卫生院也能够创造这样一些条件,使得流转的、自愿的、阶段性服务的医务人员到了那些地方没有生活上的障碍和困难,而且在待遇上可以通过岗位津贴为他们创造一些条件,为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派出更多的医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我想,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出路。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0年12月24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