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讯12月29日下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永新说,目前应该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改革落实纲要的最紧迫、最重要的事情来抓。
朱永新说,纲要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二十字方针之一,同时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教育部门甚至承诺三年内要基本解决择校问题,这些都给老百姓极大的期待。但是目前的情况看,教育公平还有漫长的路要走。80年代以来,国家教育实际上走了一条效率优先的道路,无论是基础教育中建重点校、示范校,还是高等教育的“211”等重点工程,所有的钱都是往好学校投,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合理。现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育差距非常之多,而且这个不合理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转变的。所以现在必须要明确提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教育发展原则,至少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把推进公平放在首位。
朱永新说,从区域来说,要重点支持西部和农村的教育。这些年来,国家在西部和农村教育方面花了很多钱,特别是普九过程中,硬件的建设方面投入很多,但是,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撤点并校”的问题,几年前我就提出了防止一刀切的建议,因为在很多偏远的山区和牧区,要全部撤点并校,让孩子们到很远的地方上学是不现实的。当时我们是用效率优先思维模式考虑问题,认为撤点并校后,学校条件可以好一点,教师的品质可以高一点,学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从这个思路上看是对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确实是顾此失彼了,农村的村校是农村文化之根,这是农村文化教育生态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文化进行都是依托于村校来建设的。很多农村的文化活动也都是依托于学校进行的,把村小撤了,农村的文化之根就没有了。前两天中央电视台报道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孩子们要跑一小时上学,每天的鞋子都是湿的,中午也没有饭吃,让人心疼不已。还有央视报道的新疆孩子们每周去学校要跑几个小时冒着危险,实际上都和这个政策有关。在实施政策前,没有深入,细致的思考,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没有考虑到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还有农村教师的问题。实际上要真正解决农村教育质量的问题,硬件设施很重要,但教师问题更加重要。现在农村的好老师都往城里跑,村里的老教师到乡镇了,乡镇的老教师到县城了,县城的好老师到市里了,“孔雀东南飞”农村教育要搞好,教师最重要。现在好的教师下不去,包括免费师范生并没有到镇以下一级的学校,所以怎么样让好的教师下去?这是一个大问题。仅仅靠免费师范生下去是不够的。这个方面要出台一些办法。中国的教师资源很紧张,但同时又有大量浪费。友成基金会做过一个让退休教师到农村服务的尝试,效果很好。现在女教师55退休,男教师60岁,精力仍然很充沛,教育经验也非常丰富,我觉得这个资源完全可以利用起来。所以,怎么让最好的教师资源进入乡村,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的房子和设施从本质上讲是不能决定教育质量的。站在讲台前面的那个人才真正地决定教学质量。如果讲台前的人的素质不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所以,下一步推进教育水平,应把质量的均衡和公平放在重要位置。高水准的均衡是教育质量的均衡,是让农村的孩子学得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好。现在主要是要解决“有学上”,今后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这个问题,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公平的另外一个问题,城市择校的问题。现在许多大城市择校问题依然严重。尤其是像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剪刀差仍然很大,怎么样用最强有力的办法、最短的时间进行推进均衡,要有真招。有真招才能让老百姓看到希望。总而言之,希望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
朱永新说,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弱势人群子女的教育问题,除了大家很关注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外,非户籍人群子女在所在城市的升学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最近网上炒得很热的是一群长期在北京工作但孩子无法升高中考大学,他们组织了6万人签名,还有到教育部上访。这些人到北京,孩子已经读到初中,读高中无望,也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其中很多都是白领。这些人的孩子要不送到国外,要不就送到老家,但是课本又不一样。这个问题,袁部长的报告中已经提出来,但是希望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应当尽快制定细则。所以,无论是区域的公平,还是学校的改造,还是对特殊人群的关心,都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于教育经费问题,朱永新说,从明年开始,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4%应该没有问题,我们非常有信心,总理下了那么大的决心,各级政府的财政也都作出了安排。但是钱来了怎么用?这同样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的钱很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还是有浪费,还是有使用不合理的情况。也 有弄虚作假,虚报人头的现象,包括科研经费的评审与使用,也有不少浪费。 我们的科研经费是不是用得很合理?如果钱大量来了以后被浪费,或者使用不合理,这也是非常可惜的。建议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对教育拨款、重大教育项目都要有非常详细的科学决策程序。比如我们一直期待做的“国家教育资源库”,现在许多省、市、学校都在建立自己的教育资源库,重复建设、重复购买软件,造成了大量浪费。如果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资源库,把国内外最好的资源全部方在资源库里,学生、学校、父母亲随时都可以免费下载,进行网上学习,就可以解决目前的学校差距大、条件不同、师资水平悬殊等问题,国家可以采购最先进的教育软件和课件。在这个国家教育资源库的基础上,还应当建“国家教育数据库”,对所有的学校和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全面处理。我们所有的决策都是建立在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如果信息数据不准确,决策就不可能科学。美国就有一个国家教育数据库,美国教育学会还有一个教育数据库专业委员会。教育的所有科学研究的数据必须以这个数据库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是没有科学性的。如果我们建立了这样的国家教育资源数据库,直接由国家采购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会进一步提高国家教育品位,缩小地区间、学校间的差距。所以,钱用在什么方向,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否则光有钱,钱多了,乱花也花掉了。希望国家财政教育经费预算要公开,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问题,朱永新说,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令人鼓舞。但不能搞“大跃进”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否则与当时撤校并点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提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目标,是否来得及培养那么多的幼儿教师?应该先规范后发展还是先发展再规范?我主张至少要同时规范,当务之急是学前教育立法。实际上人大每年都有相当多的议案是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这次教科文卫报告时又有非常多,但学前教育没有法律作为保障。在教育跨越式发展中的过程中,要加强教育立法。总而言之,这一年多来,教育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全社会也动起来了,希望下一步能够花最大的力量解决老百姓最关注的教育的难点、重点的问题,因为这些东西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事。要把最多的经费和工作的精力用在推进教育公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