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 我就关于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问题,从教育经费发展和中央财政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询问。
第一,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这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请问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是什么?影响均衡发展的阻力在哪里?有什么硬性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
第二,目前我国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请问中央财政将采取什么措施,进一步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缩小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
[袁贵仁] 我先回答高洪委员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询问。
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今年12月17日四川省通过了国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也就是我们简称的“两基”国家验收,中国政府历经25年时间,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这是中国教育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赢得了全世界同行的赞誉。实现全面普及,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之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像高洪委员所提到的,我们要转入上好学、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上。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结合点,抓住了均衡,也就抓住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和义务教育的质量,因此均衡发展写进了200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均衡发展的主要内容是要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四类资源。这些资源,我们还把它细化为八项具体指标,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的策略,首先是在县域内的均衡。我们现在所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指的是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均衡发展”只指的是“义务教育”,其他的教育不用均衡发展”这个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很艰巨很复杂的工作,难就难在对于学校均衡不均衡,硬件指标达到不容易,但软件方面可能更难。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学校除了硬件不均衡之外,还有学校长期形成的校风、传统、特色。均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普及可以说全面普及,百分之百的都能够入学,但是均衡不可能有全面均衡、绝对均衡,均衡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在发展中不断推进,实现相对均衡。
下一步我们打算从四个方面来加以推进。
第一,以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均衡。这是均衡的基础。也就是说,国家要制定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各地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国家标准及制定本地的办学标准,建一所就要建好一所,对现有的没有达到办学条件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薄弱学校要进行改造,使每所学校都成为合格学校。
第二,以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均衡。教师资源均衡是均衡的关键,择学校实际上是择老师,我们要改变老师的初次配置,要通过扩大免费师范生教育和义务教育特岗计划规模,吸引高水平毕业生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要开展县域内校长教师的交流,要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从组织上推动县域的交流。城市学校教师晋升更高一级的职务,必须有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的经历,这样从政策上推动教师的交流。要探索建立到农村任教的特殊岗位津贴,和建设老师周转宿舍,从保障上促进教师的流动。
第三,以优质资源共享来推进均衡。要通过建立学校的联盟、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整体带动各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第四,以强化督导评估推进均衡。我们要像对义务教育普九进行督导验收一样,通过督导评估,对基本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进行验收。教育部已与各省签订了共同推进教育均衡的备忘录,许多省也与县签订了责任书。这个验收就包括对县级政府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评估。要了解学校之间差距的系数。二是要对县域内解决由不均衡带来的择校、减负等热点难点问题环节进行评估。还要测评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
应当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不是要千校一面,而是要在基本均衡的前提下鼓励各个学校办出特色、风格,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促均衡、在均衡中促进发展。谢谢。
[张少春]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二部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中央财政近年来在制定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时,都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给予了必要倾斜。
一是在计算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均衡性转移支付、工资性转移支付中,中央财政把教育作为重要的因素来加以考虑,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总共7.77万亿元,占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的85.8%,年均增长28.9%。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3004亿元,占中央财政对地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转移支付总额的84.6%,年均增长53%,主要用于帮助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以及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等等。
二是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家助学体系、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政策、措施时,都向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予以倾斜和大力支持。
三是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设计和经费分担比例上,始终注意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比如公用经费,中央与西部的分担比例是中央承担8:2,中部为6:4,免费教科书经费全部由中央财政来负担,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和校舍维修改造经费分担比例上,中央与中西部地区分担比例是5:5。统算下来,中央财政在改革中是拿了大头。今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资金846亿元,其中,中西部地区安排711亿元,占到84%。
四是今年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为集中连片地区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每生每天3元钱的营养膳食补助,同时也将“一补”的标准提高1元,这样小学、初中每生每天分别达到4元、5元。
五是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教育部出台了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拿出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整体上说,这些措施,都体现了中央政府将逐步地、持续地努力来缩小区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心,下一步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继续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