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委员提问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04-2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方新]我有一个问题,一个建议。先说建议,接着郭凤莲委员的问题,就是关于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农田水利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个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刚才陈部长回答的措施以外,还有一个问题,田间水利建设的责任主体到底是谁。从农田水利建设来讲,特别是主干渠网的建设是公益事业,政府责无旁贷,但是田间水利建设的责任主体到底是谁?农民还是政府?接着一个问题,取消“两工”之后新机制的起点,究竟是政府主导、农民参与,还是应该是政府扶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民办公助?我建议对这个问题要认真研究。这是建议。我的问题是,近些年粮食主产区发生了变化,东北、西北、华北成为国家的粮食主产区,这些地区相当一部分是井灌区,随着粮食的逐年增产,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水面逐年下降。比如河北省过去30年,每年地下水下降一米多,地面沉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我的问题是,在这些地区如何妥善处理农田灌溉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谢谢。

[王世元]非常感谢方新委员的询问。我想就地下水资源的情况做一个介绍。

地下水确实是我们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从我们近年来组织开展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9000多亿立方米,其中淡水资源是8000多亿立方米。大体上南方为6000多亿立方米,大约占69%,北方为2700多亿立方米,大约占31%。正像方新委员讲的,近年来,由于气候大的变化和水资源开采的过量,我国平原地区水资源超采问题确实严重。比如说华北平原,截至2009年底,浅层地下水水位累计平均已下降10到20米,最大下降超过40米。像燕山和太行山山前地带,这些地方下降得更厉害一些,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针对地面沉降防治问题国务院已经出了一个规划。从我们开展的工作和将要开展的工作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摸清了地下水资源的家底,先后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累计完成130多万平方公里农牧业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完成两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为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调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二是会同水利部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统筹规划,通过规划有序的控制开采。三是建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四是组织开展地面沉降调查监测和治理工作。我们主要在四个方面加大力度开展工作,尽可能让情况有所改观。谢谢。

[陈雷]我再补充两点。第一,我们同时也加大了井灌区的节水改造力度,尽量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另外,我们还对一些过度超采区制订了一些压采的方案,比如南水北调受水区的压采方案,将来南水北调的水到了北京、天津、河北以后,我们可以利用外调水置换被城市和工业挤占的农业用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缓解和改善地下水的状况。

关于刚才提到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后一公里”现在确实是农田水利最为薄弱的环节,主要就是这些年大型灌区的改造力度加大,干渠、支渠的配套完善率比较好了,但是支渠以下到田间的部分,由农民和受益人负担的部分,由于投资、投劳等多种问题不能发挥整体的综合效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几个方面入手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加大了灌区的节水改造力度,这不仅是大型灌区,包括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二是加大田间和末级渠系的建设。最近我们搞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试点,特别是突出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因地制宜的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四是深化小型农田水利的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完善农田水利的基层服务体系。五是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解决老化失修、运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另外,关于您提到的田间工程的责任主体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跟现在农村的经营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应该是谁受益谁负责,但是因为现在农业又是弱势产业,关系到粮食的安全、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制定出台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现在还是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机制比较好。特别是中央明确了从土地出让收益到拿出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田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将会得到加快解决。

[王世元]我想补充一点,刚才几位委员都提到了“最后一公里”卡脖子的问题和农民怎样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和我们与财政部等部门多年来组织开展的土地整治密切相关,所以就此我想汇报点情况。所说的农村土地整治,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开展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这项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了。在各地基本上采取的是政府搭台、农民作为参与主体、部门配合、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办法。实际在各地的资金,我所调研过的地方都是进行综合整理,统筹的,效益应该说还是非常好的。现在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和财政部开展的10个重大工程和10示范省建设,针对的地区主要是可以提高耕地质量、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开发的地区。比如内蒙的一些地区、宁夏的一些地区、云南的一些地区,都是旱地比较多,通过土地整治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十一五”期间,全国用于土地整治的资金3000多亿元,土地整治规模1.7亿亩,新增耕地3000多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1.6亿亩,整治后的耕地亩产平均提高大体在10%左右,新增粮食产能近200亿斤。应该说,为实现粮食产量的八年增提供了重要保证。在整治当中主要是兴建和修建了排灌沟渠,完善了田间的灌溉渠系,促进了农田工程性缺水和“最后一公里”卡脖子问题的解决。通过栽种一些农田的防护林,开展坡改梯工程,实现坡面防护等工程,有效治理和防止了水土流失,这个工作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下一步,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我们和财政联合下发了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刚刚下去,一个是财政部和我们下的规范新增费管理的文件,将加大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支持力度。二是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我们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补充耕地2400万亩,今年1亿亩的任务已经分解下去了。另外又部署了500个高标准的示范县。基本上按照这样一个部署在推进。所以我们想通过“十一五”的经验和“十二五”将要开展的工作,有效解决委员们现在担心的问题。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2-04-26 责任编辑: 沈娟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