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益东委员提问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04-2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郝益东]听了陈雷部长的报告,感觉从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互相结合的角度做水利,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报告也抓住了北方农区产品基地缺水的主要矛盾和草原牧区水利建设滞后的一些薄弱环节,我认为是符合实际的,我对这个报告表示赞成。有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当前有效灌溉总量和节水这两方面的任务都重,都需要大量投资,但是如何协调好,把政府的有限资金用好,能够加快两方面的建设,感觉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工作应该进一步明确。

从总量来看,报告中讲到,全国仍有半数的“望天田”靠天吃饭。从内蒙古来说,有效灌溉的比例就更低了。从90年代8000万亩耕地,现在增加到12000万亩还要多,耕地总量增加了,但是保灌的面积没有能力按比例增加,所以说,实际上保灌的比例是在下降的。同时,草原牧区的水利建设在报告中多次提到,应该说重视程度,在我们看到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报告中是比较少见的。重视牧区水利,但实际上投资渠道还是非常有效的。另一方面,从节水灌溉来看,现在水利项目是分六七个部门安排项目,不少项目都是在同一块农田上轮番建设、轮番安排项目,都要求高起点、高标准,但实际上增加的保灌面积是有限的。政府资金是有限的,任务都很重,如何用好,使两方面都能够兼顾得更好,搞得更快一些,我认为应该有高层次的规划,制定有效的法规和法律,把这两个问题结合兼顾起来。政府的投资,我认为主要用于扩大保灌面积,提高有效灌溉的比例。节水改造主要通过社会资金和水权置换,现在水权置换在内蒙古发展的规模还是非常大的,这方面是有路子可走的,希望能够更好的协调起来。

[陈雷]郝益东同志提出的问题很好,我来回答一下。实际上您问了三个问题,一是关于有效灌溉面积的问题;二是关于牧区水利的问题;三是涉农资金的渠道和整合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大力发展有效灌溉面积的问题。刚才我也说到了,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灌溉农业的发展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央的投入和地方的投入都在逐步增加。农田水利的投入,去年中央的农田水利投入资金达到了659亿,地方的农田水利投入达到了600亿,加起来一共1200亿,增幅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国家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以后,我想我们国家的灌溉农业还会迎来更快的发展。按照我们的“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要新增4000万亩的有效灌溉面积。从目前我们的投入和正在实施的项目来说,以及从各地的规划目标来说,是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

关于扩大灌溉面积。第一,还是要坚持外延与内涵相结合。内涵就是对老的灌区配套不完善的这些灌区进行挖潜改造,特别是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样可以使有效灌溉面积得到恢复和改善。第二,在水土资源条件组合比较好,有开发利用潜力的地方,结合千亿斤粮食生产规划,大力发展新增灌溉面积。第三,大力推行节水措施,包括北方地区的节水、东北四省区的节水、西北地区的节水。第四,要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调动社会的资金。比如像刚才郝益东同志提出,内蒙搞的大型喷灌,基本上很多都是用的社会资金来搞的。还有水权置换,工业企业要上新项目,但是没有用水指标,那么就支持河套灌区的农业节水,通过节出来的水量发展工业项目。

关于牧区水利建设,这是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力度的支持重点。这项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但是投入的资金比较少,到现在,一年也就是不到2亿元的资金,搞了700多万亩的饲草料基地。实际上我们国家的草原资源是非常大的,天然草场60亿亩,可开发利用的有40亿亩。我也跑了很多牧区,很多牧区都是天然草场,由于超畜的问题、过载的问题,使得退化问题非常严重。像内蒙,过去我调研的时候是40亩天然草场养一个羊单位,但是如果搞一个节水灌溉,搞饲草料基地或者灌溉草库伦的话,一亩地大概可以养4个羊单位,这样就可以集约的通过舍饲圈养解决过去的放养和过牧的问题,实现轮牧、禁牧措施。这方面我们也制定了规划,下一步将增加这方面的渠道,加大牧区水利建设的力度。

再有,关于资金整合的问题。去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以后,中央水利会召开以后,农田水利的资金渠道进一步明确了。到现在,我统计了一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渠道大的有八个方面。第一个是中央财政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补助专项资金,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建设资金。第二个是中央固定资产水利投资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包括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资金。第三个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第四是农村土地整治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第五个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第六个是现代农业发展基金、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用于农田水利的资金。第七个是各地扶贫开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第八个是烟草、糖业搞烟水配套工程等等的投资渠道,比较多。如何整合好这些资金,使这些资金形成合力,使农田水利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初步考虑,也有实践,包括和发改委、财政部,和农口的部门也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一个是统一规划,最近制定了农田水利的县域建设规划,覆盖到2000多个县。同时包括灌区的发展规划、节水灌溉的规划。二是统筹资金,会同财政部出台了统筹和使用资金的指导性文件和意见。三是加强分工协作,建立一个沟通、协调的机制。四是信息共享。另外还有明确各自的职责。最后,在地方这个层面,因为最后是组织实施的单位,他们再把资金进一步整合、统筹好,发挥好资金的使用效益。我就简单回答这些。

[余欣荣]我结合农业部的职能补充汇报一下我国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的有关情况。干旱缺水是我国农业主要瓶颈之一。我国有近10亿亩的耕地是无灌溉条件的旱地,所以长期以来,农业部始终把加快旱作农业的发展作为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工作来抓。“十一五”以来组织编制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连续五年召开了全国农田节水会议,推动了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截止目前,一批成熟的、有成效的节水技术大面积推广,大体上达到4亿多亩,初步形成了分区域、分作物的旱作节水农业的技术体系。就拿今年来看,大家知道,今年东北、西南旱情很严重,东北部分地区到今年2月底降水量只有常年的30%,有的比这个更低。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今年又专门出台了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良法技术补助政策。针对西南的薄膜覆盖的抗旱保苗技术也给予了财政支持。今年东北、西南的抗旱、春播有了一个好的基础,为今年丰收奠定了好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快旱作农业发展,重点是在突出“三个结合”:

一是强化节水意识与搞好科学规划相结合。我们将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惜水节水意识,同时指导各地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旱作农业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旱作农业的技术路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关键技术的节水手段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旱作农业的格局形成。

二是强化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旱作节水农业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国水资源短缺,和大水漫灌浪费并存,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脱节,水资源的利用率虽然这些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潜力,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继续努力的。在工程措施上,水利部作了大量的工作,从农业部来讲,怎样把工程措施和农业新措施的研究、推广、应用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的路子,农业部就是要强化推广分区、分品种、分时段的节水高效的生产技术。具体讲,在东北地区要大力地推广机械深松、抗旱坐水种、膜下滴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在西北地区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垄膜沟灌、保护性耕作等覆盖性保墒技术。在西南地区大力推广玉米覆膜种植技术。在黄淮海地区大力推广测墒灌溉保护性耕作,深松、镇压、秸秆还田等保墒技术。同时积极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旱作田技术1亿亩以上。现在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农业技术进步到不是某一种单项技术,它是把综合性的农业、农机、节水和其他工程相结合的阶段,我们在这个方面因势利导,把成果继续巩固下去。

三是强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全面的推进科学抗旱、优化作物布局相结合。2012年到2015年协同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24亿,在全国建旱作农业基地500个,由财政、水利、农业三部联合开展,东北四省节水增粮行动,投资228亿元,建设3800万亩的高效节水耕地。通过这些技术示范能够在这些地方取得先行的先导性的作用,进而不断推广。在示范的同时,我们现在正在着手全面建立健全土壤伤情的监测网络体系,及时地监测、发布旱情,为农业抗旱健在提供依据。同时注重优化作物的布局,指导各地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的作物格局,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变被抗性的种水为时宜性的种水。在资源型缺水地区,积极培育和选用耐旱作物的品种,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在季节性缺水地区,因地制宜地实施水旱轮种,发展间作套种,以全面提高我国农区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业降耗增产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2-04-26 责任编辑: 沈娟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