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主要包括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甘肃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9月开始到1957年底基本完成,经历了三个互相衔接、逐步发展的过程:即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首先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然后发展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最后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通过互助组、合作化、集体化,把劳动农民的个人所有制逐步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底,全省入社农户达到总农户的97.56%,建成农业生产合作社17669个,基本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
甘肃省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手工业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合作社的调整整顿和社会主义初步改造、手工业生产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转厂过渡三个基本阶段,逐步完成了资本主义个体、私营手工业向社会主义手工业合作社及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变。到1956年底,全省约有33个县、市建立了手工业联社,手工业合作社(组)发展到1302个,入社(组)人员达到37879人,占手工业总人数的91.8%。至此,全省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甘肃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以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为主要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改造原则。到1955年底,全省国营经济已在全省占绝对主导地位。1956年初,兰州市首先掀起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在兰州市的带动下,天水、平凉、酒泉、永昌等主要市县,于同年2月底实现按行业公私合营。到年底,全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省社会主义体制基本建立,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拉开帷幕。 (资料整理:魏洁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