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分水”,“倒逼”广东转型

记者 方方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07-1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南部的东江,是珠江四大水系之一,也是粤港重要的饮用水源和重点水质保护区。东江不仅担负着香港、深圳、惠州、东莞、河源等地的供水,而且还担负着下游灌溉、水运等任务。

  近日,本报记者随着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组沿东江溯流而上,实地走访了广东省的东莞、惠州、河源三地,对广东提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后的落实情况一探究竟。

  在广东省17条入海河流中,尽管东江水量丰沛、水质也相对较好,但沿途各地仍坦承,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起来压力很大。

  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林旭钿对记者说:“东江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目前已明确规定东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不能突破106.64亿立方米。分配流域水资源,确定各市用水指标,将‘倒逼’各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水资源合理利用成效渐显  

  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于琪洋告诉本报记者,除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约束,水资源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广东,正积极主动向合理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转变,这与广东当前发展转型阶段的诉求是一致的。

  拿东江流域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来说,目前,东莞未来工业用水增长的一半须靠节水解决,重点是要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06年,为破解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难题,东莞提出了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在东部一块约31平方公里的“最大的涝区、污水汇集区、垃圾堆积区”,本着“生态优先、治水为前、以绿为基、

  以水为源”的思路,通过生态修复、水系整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进行统一、高效开发,建成以提升本地综合竞争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东莞生态产业园。

  这片东莞曾经的“边缘区域”,在一系列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等措施的作用下,治水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2010年12月,生态产业园区燕岭湿地水质监测数据显示,经过治理后,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氨氮、总磷等重要水污染指标含量大幅下降,水中溶解氧明显升高,水质达到了Ⅲ、Ⅳ类水标准。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东莞生态产业园即将招商引资,这为东莞转型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在科学调配东江水资源方面,广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副局长郑康平对本报记者表示,2007年东江流域管理局成立之前,东江沿岸各地用水和排水是无序的。

  从2008年起,管理局已组织实施了4次枯水期和两次汛期水量调度,逐步实现了全年水量调度。

  按照“蓄丰补枯”原则,对东江流域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和管理,明确各主要控制断面的流量、水质控制目标,规定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三大水库水量调度要求和各有关涉水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在汛期雨量充沛时多蓄存洪水资源,在枯水期来水减少时通过控制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水库三大水库的出库流量,确保东江博罗站日均流量按《分水方案》的要求——不小于320立方米/秒,满足东江下游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

  “通过近4年的水量调度,在保障供水安全的基础上,逐步摆脱了流域调水紧张局面,三大水库调蓄作用和综合效益大大加强。尤其是新丰江水库,水资源的利用日趋科学合理,基本打下了应对连续两三个枯水年的水量基础,保障供水安全的能力得以发挥和提升。” 

  “最严格”须有多重考核指标

  近年来,广东在进行全省产业布局特别是重大项目布局时,愈发感觉到来自水资源的约束。目前,广东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非常突出,个别地区出现“守着大江没水喝”的尴尬局面。

  “我们急需在制度框架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旭钿说。

  2011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后,广东省于2012年1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与之配套,此后,广东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办法——《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在制度层面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记者注意到,单就用水总量一项指标来看,《方案》和《办法》要求,到2015年,广东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480亿立方米以内,这与目前广东省年实际用水量462亿立方米相比,空间已经不是很大。在东江流域的几个城市,这个问题也比较突出。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告诉本报记者,东莞市2011年全市用水总量为21.72亿立方米,已接近广东省东江分水方案分配给东莞的控制总量23.5亿立方米,经济社会发展增加的需水只能依靠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措施来解决。

  在惠州,2011年全市总用水量约21.81亿立方米,而2015年以前,全市用水总量须控制在22亿立方米以内。

  前些年,河源作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引进了大量从其他地区迁移过来的企业,其中不乏处于低端产业的企业。目前河源全市分配到的水资源量只有17.63亿立方米,难以满足河源目前发展需求的分水方案,对河源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林旭钿说,充分考虑广东服务业发达、第三产业用水比重大、城镇化程度高等省情后,东江分水方案中的水量水质“双控制”是一个有效途径。所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由综合量化指标共同约束才有望实现,比如,到2015年,广东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现状降低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8%以上,等等。

  区域和流域管理亟待结合

  水是流动的资源,从源头到末端,一般要经过多个区域。从流域的角度看,江河湖泊等跨过的各行政区,对水资源从取用到排放等一系列行为要进行科学统筹,才能让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更加科学,而被行政区域割裂的取水排放行为,无疑是短视和不符合发展规律的。

  在广东,水务一体化的探索,是向流域管理迈进的重要一环。2007年,广东省成立东江流域管理局。管理局针对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已处于承载能力警戒范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上下游发展不平衡、区域用水矛盾日益尖锐、水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责权利不清、保护难度不断加大等问题,以水量调度为重点,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

  郑康平向本报记者介绍说,除了水资源调配,东江流域管理局还大力推进东江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建设,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三大水库库区水资源保护,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深化规范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深化流域主要取水户取水许可管理等工作,探索实践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东省先后成立了广东省流域管理委员会,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为成员,负责全省各大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协调与决策。并成立了省属东江、西江、北江、韩江四大江河流域管理局,作为省水利厅的派出机构,肩负保障防洪安全、优化水资源配置和构建和谐水事关系三大重任。

  “目前,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以及70%以上的县区都组建了水务局,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林旭钿说。

  对于广东省市、县一级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基本确立的成果,于琪洋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这为加强广东省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于琪洋同时提醒,即便是水务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在面对发展权和资源制约时,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协调。“各地都想多要用水量少要用水效率指标,而水务一体化越往上难度越大。”

  令林旭钿担忧的还有省界断面水质问题。他说,广东省主要江河发源于外省,入境水资源量为本地水资源量的1.30倍。近年来,省界河流水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林旭钿向记者举例说,在东江上游寻邬水水质为Ⅳ类,定南水水质为劣Ⅴ类,枫树坝水库水质明显下降。由于上游广大地区入河排污量的不断加大,西江来水水质保护潜在压力增大。受上游湖南郴州境内采矿业、冶炼业的影响,武江经常遭受重金属砷、镉、汞、铅等污染,严重威胁广东省乐昌、韶关等市的饮用水安全。韩(梅)江的支流松源河、石窟河受到上游福建养殖业污水污染,多宝水库和长潭水库的水质严重恶化。九洲江在桂粤省界处的许多时段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当记者问及能否用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来帮助不发达的上游省份改善水质时,林旭钿表示不太可行。他解释说,“不能一提到跨省的流域治理就想到生态补偿,如果上游为我们提供了合格的水源还有情可原,但如果上游省份流到广东的水质根本就不合格,广东还要出大力气去治理,那还谈什么生态补偿呢?”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而上游一些地区无序发展养殖业,1头猪的污染排放相当于8个人的排污量,这是流入广东的东江水氮氨含量超标的重要原因。”林旭钿同时透露,两省正在协调规范东江上游无序养殖的事宜,但收效有限。

  在广东省内,各涉水行业部门需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全国范围各省之间。目前,多个省份已经成立省级流域管理机构。林旭钿建议,应适时组织起草《流域管理法》以规范和促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并加快推进国家级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的编制进程。

  于琪洋也表示,加强以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统一调度以及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为核心的流域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省际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监督管理,将会保证河流“生命健康”,并能有效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2012年7月7日 责任编辑: 王伟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