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雾霾 雾霾 再见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07-0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为了进一步“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日前,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中宣部等14部门共同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对北京、石家庄等城市进行了采访报道。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扬尘污染控制不力等问题引发城市空气污染的现象非常严重;同时也看到,各地政府下大决心,采取措施缓解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感受到全社会自上而下改变这一状况的决心。

北京,向绿色要清新空气

自去年以来,雾霾天气的经常光顾,让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的居民们切身感受到了环境对于日常工作、学习以及健康的影响。以今年4月的数据为例,全国空气污染程度排名前十的城市有7个来自河北,而北京位列第八。作为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PM2.5成为了社会各界非常关心的热门词汇。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平原地区造林的决定。北京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有关情况时表示,平原地区是北京市人口、产业的聚集区和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加快推进平原地区造林绿化,进行大规模、大尺度的园林绿化,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效益显著的平原绿化生态系统,对于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市民生态需求,实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据测算,平原地区百万亩林地建成后,将使北京市的森林覆盖率增加4.06个百分点,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增加10.32个百分点,达到25%以上;使全市年固定二氧化碳增加121万吨,释放氧气88万吨,滞尘62万吨,有效降低PM2.5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与此同时,北京市还着手从源头控制PM2.5的产生。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PM2.5的成分复杂、来源广泛,既有本地产生,也有外来传输。而本地排放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建筑和道路扬尘。

为此,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等相关部门提出,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根据扬尘违法行为的程度和频次,采取高限处罚、停工整顿、停止在京招投标资格等措施,进一步加强施工扬尘管理。

施工车辆道路遗撒一直是让众多城市管理者挠头的老大难问题。对此,北京市提出从源头上加强车辆资质管理的办法。同时,对车辆不覆盖、不密闭,车轮车身带泥带土上路行驶,道路遗撒及随意倾倒渣土等行为,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将“吸、扫、冲、收”一体化设备清扫保洁作业率提高到了85%以上,施工工地周边等区域路面采取冲刷保洁作业方式,并增加作业频次。在提升城市洁净度的同时,有效抑制了道路扬尘的发生。

河北,重点控制扬尘污染

与北京市相比,河北省对于控制扬尘污染的需求更加迫切。石家庄市的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2012年,该市市区大气降尘量月平均值为16.91吨/平方公里,建成区年降尘量达4.26万吨,占全市PM2.5来源的17%。今年截止到5月29日的149天中,95天的首要污染物为PM10,在大气污染物中所占比例为64%。与PM2.5相比,PM10中来自施工和道路扬尘的比例更高。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施工企业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建筑工地施工扬尘,落实了工地围挡、场地硬化、车辆冲洗等措施,但有的企业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一些细节。

记者在河北省保定市某施工现场看到,一些裸露的土堆上稀稀拉拉地长着很高的野草,显然已经很久没有进行苫盖。一阵风吹过,立刻扬起了一片尘土。当记者向当地政府部门反映后,得到了积极的答复。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巡查和执法力度,力争把这种个别现象彻底根除。

石家庄市副市长王韶华表示,由于近一段时期的空气质量不好,很多市民有意见、有想法,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各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分析和调研,并拟定了一套较为全面的长效机制。王韶华介绍说,下一步,石家庄将在全市范围内,针对施工扬尘等大气污染源进行一次“百日会战”,以期空气质量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明显改善。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作为施工扬尘的监管部门,专门制订了详细的监测办法,将对全市范围内590余个施工工地裸露土地苫盖等措施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测。

石家庄市启动的扬尘污染治理工程除了“百日会战”以及一系列长效机制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重污染日应急方案。该方案规定,该市空气预警办根据每日空气质量指数(AQI),在全市范围内发布3种空气污染预警。当发布极重污染日预警时,除应急抢险施工外,所有施工工地停止施工,禁止清运土方、建筑垃圾,混凝土搅拌和预制砂浆一律停止作业。

科技,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有专家指出,PM2.5的最大来源是燃料燃烧,而各个热电厂的供热燃煤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北方采暖地区冬季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高污染燃煤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呼吁,运用科技的手段实现节能环保。

按照北京市的规划,该市将大力发展电力、天然气、地热、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到2015年将煤炭消费总量从现在的2330万吨削减到1500万吨,到2020年削减到1000万吨以内。目标的提出令人鼓舞,也让人担忧。

无论是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还是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对这一目标提出了相同的看法:一定能够实现,但难度很大。且不说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工程量之大,动辄需要数十亿元、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资金,单是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和集中供热面积对于燃煤等燃料的需求就是个硬杠杠。这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石家庄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吐苦水说,一方面要降低燃煤消费量,另一方面在供热面积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仍要保证居民供热温度,这似乎是一道无解的难题。除了花大钱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记者在保定市的一个小区找到了答案。这个小区几乎家家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仅这一项就节约了大量的能源。但这还不是重头戏,该小区的供热系统才是最大的亮点。

传统供热通常是将来自热电厂等热源的高温水,通过降温处理,使之符合国家规定的供热水温度,再向居民家中输送。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热能,更因工业用水成分复杂,直接注入普通的民用供热管道还将增加渗漏、爆裂等安全隐患。

与传统供热方式不同,该小区采用的热电联集中供热技术是将热电厂的高温水(一次水)经过管道送到小区的换热站,在换热站内加热居民的采暖热水(二次水),热网循环泵再将二次水24小时不间断地送入居民家中。浪费和安全问题迎刃而解。

在采访过程中,几位北京市某热电厂的技术人员向记者“推销”他们厂的高招儿——通过简单的物理方法将热能转化为冷气,上演热电厂供冷气的“奇迹”。该厂利用热能将水蒸发为水蒸气,再让水蒸气液化为水附着在空调供气管道外壁上,利用水由气态到液态吸收热量的物理特性,实现为管道内空气降温的目的。这种来自初中物理课本知识的应用技术,简单易于推广,不仅可以避免众多热源企业夏季热能的浪费,还可以缓解由于空调用电带来的“电荒”,可谓一举两得,环保、经济效益显著。

面对一次次雾霾天气,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对这一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作为进行治理,要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明天,我们一定可以向雾霾说,再见!

来源: 中国建设报 2013年7月2日 责任编辑: 王伟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