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庄村“变形记”

——河南舞钢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见闻

张艳阳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11-1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河南省舞钢市的张庄村有这样一段旧民谣:土坯墙,茅草房,鸡屁股是农户小银行,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姑娘向外嫁,小伙愁新娘……”如今的张庄村已经变为了新型农村社区,人们用一段新民谣描述他们的新生活:风景墙,别墅房,青山绿水变银行,家家有项目,户户奔小康,社区栽下梧桐树,满天飞来金凤凰。

    近日,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在张庄社区采访时了解到,这种鲜明变化来自于河南省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有益探索。

    变样的不仅是住房

    走进张庄社区,一排排白色2层别墅干净而别致。据村书记介绍,这些别墅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设计的,有两种户型可供选择。2009年前,张庄村村民还住在泥草房里。现在,除了原村的36户已全部迁入新居,周边几个自然村的村民也在陆续搬入。

    张庄社区作为舞钢市率先启动的17个中心社区之一,按照规划,社区将占地510亩,可容纳1100户、4000人左右。

    张庄社区第一书记闫丽娟对记者说:“这些别墅是社区集体建设的,一套房子大概要15万元。政府按情况一次性补贴给每户5000元到5万元不等,剩余的由迁入村民自己支付。迁入后,政府将为符合政策的房屋办理土地证、房产证,房屋还可到银行抵押贷款,作为发展非农产业的启动资金。”

    除了自家的房子变了样,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现在,社区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和各种家电,生活污水也将收集后集中进行处理。目前,张庄社区正在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要使新农村社区配套服务达到城镇居住社区的水平。”闫丽娟说。

    不仅是张庄社区,舞钢市的17个中心社区都采取了政府主导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以此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经过集中搬迁后的新农村社区,村庄布局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完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楼房住得上更要养得起

    在改善居住条件和提升居住环境的同时,舞钢市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将农民转化为不仅依靠土地增收的新式居民。

    舞钢市隶属于平顶山市,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德欣对记者说:“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住得上楼房,还要让他们养得起楼房、住得踏实。我们针对每个社区的条件预定了一个产业发展方向。张庄社区在选址建设时,我们考虑到其位于龙凤湖旅游度假区内的地理优势,突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理念,确定将张庄社区建成一个集‘生活居住、休闲娱乐、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型社区。”

    在编制经济发展规划时,舞钢市把增收计划落实到每家每户,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产业项目,依法规范地推进村民搬迁和土地流转。同时,大规模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就业领域,争取使每个家庭有一个致富项目、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掌握一门致富技术。

    此外,为了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政府为迁入新农村社区的农民提供转为城镇户口的机会,迁入的农民可以在保留农地的同时,登记为城镇户口。这意味着将按照城市居民的保障标准,为农村居民建立城镇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城乡一元化管理体制。同时,在一定的过渡期内,迁入的农民可以在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自由转化。

    尊重民意科学规划

    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是做好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实施新农村社区项目过程中,舞钢市始终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从项目设计开始,就社区的建设内容、标准、建设的实施安排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截至目前,没有出现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的现象。

    在舞钢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舞钢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进行社区规划的时候,我们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测算投资需求,再算一算能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尤其是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能否解决。如果资金严重不足,就不能急于启动。因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不成,农民就不能建房,旧房也无法拆除,这些都容易形成‘半拉子’工程,不仅完不成搬迁和新农村社区建设,还可能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在实施新农村社区项目建设之前和过程中,当地政府注重坚持规划先行、体现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实施项目之前,当地政府都委托技术单位科学编制规划,广泛征求意见,对项目区内的建设项目安排、实施顺序、资金投入和保障措施等作出具体安排,并确保建新区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地整理、旧村复垦、新村建设一起规划、一起建设、一起更新,并按照分类指导思路,坚持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

来源: 中国建设报 2012年9月28日 责任编辑: 李杰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