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系列之一:小流域治理的希望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任杰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07-18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本期的《科教与卫生》节目。地处中国西南内陆的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人们用“八山、一水、一分田”形容它的地貌和稀缺的土地资源。同时,贵州还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7.3平方公里,占其总体面积的四成多。贵州省内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和石漠化区域让当地生态环境异常脆弱。近年来,贵州的许多地方通过小流域治理,把恢复生态和发展生产结合起来,不仅山变绿了,人们的生活也富裕起来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初秋的清晨,42岁的贵州黔西县农户杜世刚,照例到半山腰的梯田里修剪桃树。他种了两亩桃树林,年收入有6000多元人民币。让他高兴的,不仅是收入增加了,家门口的山也变得越来越绿了。

    (音响一,杜讲话出)

    “以前(山上)白压压一片全部是荒坡,没有树林的。现在树长起来了,变绿了,上山的时候感到空气都新鲜啦。”

    杜世刚居住的毕节市黔西县林泉镇,位于乌江支流的西溪流域,山岭起伏,耕地稀少。长期以来,山坡耕作是当地主要的农耕手段。因为气候和地质构造的原因,贵州山地风化严重,岩石裸露的山峦比比皆是,条件最恶劣的地方,只有石缝中才能找到土壤。为了生计,当地人被迫在山上砍伐树木,耕种放牧,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陷入恶性循环。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除玉米外,几乎没有别的作物能大规模种植,人们收入少得可怜。更让杜世刚畏惧的是,一逢恶劣天气,滚滚沙石倾泻而下,常会带来惨痛损失。他回忆说:

     (音响二,杜讲话出)

    “1999年的时候,我记忆最深刻。当时我有一块田在那边,一场大雨一晚上都全部给填平了。本来我第二天要插秧的,可第二天早上就全部淹没,(山上滚下来的)石头全部把田地掩埋了。我当时的心情非常难过,作为一个老百姓,没有土地就没法生存下去。”

    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当地人在努力寻找出路。上世纪90年代末,贵州开始在部分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实施“小流域治理”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来修复生态环境,西溪流域的八个村镇涉及其中。

    简单地说,小流域治理是以一条河流流经的若干山区为治理对象,通过植被恢复、修建防护工程,遏制水土流失,进而防范泥石流和岩石崩塌等连锁灾害。同时,在山间合适位置进行“坡(地)改梯(田)”的改造,赢得农业耕种空间。毕节市水土保持工作办公室主任孟天友描述了当地小流域的立体化治理思路:

    (音响三,孟讲话出)

    “当时(山腰下的)坡耕地里面,卧牛石星罗棋布。我们在‘坡改梯’时,把卧牛石炸除,腾出空间,同时用这些石块(修建)拦山沟、蓄水池,又能把土地耕种面积增宽,农民的耕作也方便多了;(山间)中部这块,土层要差一点,我们就种经果林,把水土保持解决好,同时群众增收的问题也解决了;再往上走,种的是水土保持(防护)林,让树林恢复起来;再往上,通过封禁治理的方式,不让农户山上放牛羊,也不在山上砍柴,通过自然修复能力,让生态逐步地恢复起来。”

    记者了解到,2001年以来,国家总计投入近300万元人民币,用于花溪小流域的退耕还林补偿和工程建设。随着“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相继完成,当地的生态面貌和生产条件逐步有了改善。杜世刚说,村里50多户人家都结束了只种玉米的历史,有选择地种起了经果作物,山村的环境变好了,人们也富起来了:

     (音响四,杜讲话出)

    “以前种玉米的时候,(年收入)只有千把百块,一年每口人就200块钱的收入。我们这个地方改变了种植方式后,(很多人)种果子。现在,我的地里种李子、桃子还有烤烟,以后就可以达到一万元的收入啦。”

    据统计,综合治理实施后,西溪流域的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19%增加到了38%,植被每年拦截泥沙近5.2万吨,农民人均收入由880元增加到2400元以上,当地人还自觉树立起了护山爱林的意识。而在整个毕节地区,共有300多条类似的小流域得到了有效治理,示范工程的有益经验正在向其他地区传播。

    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贵州与世界银行合作实践了“参与式治理模式”,既调动了让当地人的积极性,又使治理工程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贵州省水利厅官员徐彦杰告诉记者:

     (音响五,徐讲话出)

    “(‘参与式治理’是)让当地的农民参与决策、参与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的前前后后)。比如,在项目开始前有一个公示制度,把意图跟农民讲清楚,请农民或者农民代表参与进来。山怎么搞,土怎么搞,怎么让水资源有效利用好,农民有什么意见可以跟我们反映,这样他们才能有积极性。示范出来,农民真正得到了好处,再向其他地方推广,就非常好做了。”

    现如今,走上致富路的杜世刚还有一个迫切的心愿:

      (音响六,杜讲话出)

    “想他们领导给我们引进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给我们‘传经送宝’,我们要成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管理者。”

    杜世刚的心愿恰恰是贵州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徐彦杰对记者说,开展小流域整治只是水土流失治理的第一步,接下来,贵州水利部门还将与农林等部门一道,向农户传授科学的种植和管理经验,并引导他们走上农产品深加工的路子,这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收听,再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任杰

来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2009年9月25日 责任编辑: 李杰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