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大小兴安岭“造血”路径

中国经济导报 张粼粼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07-18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编者按:近日,本报记者随全国人大环资委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组远赴大小兴安岭林区,历时12天,围绕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问题等深入一线采访。

  采访中记者实际感受到,大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国有林区最集中、生态地位最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维系国家长远木材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小兴安岭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水系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维护着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同时,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然屏障,对调节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气候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保障功能。

  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60年来,该林区累计生产木材10.5亿立方米,向国家上缴利税290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的高强度开发,导致林区生态功能退化、可采林木资源锐减。而因木材产量减少,林区经济更陷入危困境地,加之国有林业体制政、企、事不分,各项改革推进艰难,使得林业职工在住房条件、收入水平、医疗文教配套水平等方面均低于地方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活化石”。

  如何破解这种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局面?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通过天然林禁伐和大幅减少商品木材产量,并有计划分流安置部分林区职工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的资源危机问题。而2011年即将启动的天保工程二期,在思路上将由原来的以林为主、注重生态建设转向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强调通过体制改革,建立长效机制,构建国有森工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张粼粼 报道/摄影

  寻访地点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寻访时间:8月10日-12日

  汽车行驶在大兴安岭林区腹地,脚下的道路如一条丝带偎依着路旁望不到边的高大树林向远方延伸。抬头望天,路旁一棵棵落叶松的树冠摩肩接踵,给蓝天嵌上了波浪形的绿边。

  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下属的根河林业局潮查中队306管护站。当这座位于林海深处的森林管护站出现在视野中时,给全车人带来了惊喜――这是一幢有着红色尖屋顶、雪白围墙的小房子,在绿色林海中分外抢眼,让人怀疑闯入了格林童话中的场景,下一步从小屋里走出来的会是小红帽或者七个小矮人。

  45岁的姜建国从小屋中走出来,浑身透着朴实憨厚。他是这里的护林员。老姜告诉本报记者,306管护站建于2005年,5年来,他一直在这里工作。每天工作的内容是巡山:13公里的山路,沿途查看林木有无病虫害,有无盗伐、偷猎现象出现。在防火期,则要严查进山人员证件,巡查可能出现的火情。

  在老姜看来,5年来,林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巡山时,可以越来越容易看见穿道而过的野兔和狍子”,谈到这些,他表现出了很大的成就感。而当谈及工作条件的改善、工资收入的提高,老姜的快乐同样溢于言表。“改制后,我们的工作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通了电,还配备了冰箱、彩电。”他说,“工资也涨到了每月1208元,而且据说还要涨。”

  非改不可

  老姜口中提到的“改制”,指的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从2007年底开始的改革。

  与其他国有林区一样,在2007年底以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多年来一直延续着政、企、事不分的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封闭,对内全包全管、对外自成体系的特殊社会区域。在林业行政体制上,主体不明、执法缺位,与企业经营、社会公益事业管理职能混淆。在经济发展上,国有经济一股独大,森工集团主业不突出,中小企业体制不活,产权体制、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在社会公益事业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自办的社会事业不但加重了企业负担,自身也多年维持着低质量、低工资、高就业的运行状态。而在民生上,林区职工收入长期低下,社会保障处于内部低水平运行。

  更可怕的是,行政体制不顺、经济发展缓慢、民生改善滞后,最终都传导到对森林资源的索取上,给林区生态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这片林子能否保护好,取决于体制机制。用原有的体制机制,人都不稳定,林子怎能稳定?”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局长(总经理)安国通说。

  为彻底解决制约林区生态建设的根本问题,从2007年底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从根本上实施了一系列事关体制理顺、机制调整、创新制度的重大改革,确定了“强化两项职能,理顺一个关系”的体制改革思路。

  首先强化和完善林管局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职能,明确林管局是承担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履行林业行政事业管理职能的主体,突出其生态事业的公益属性;同时强化森工集团的企业经营职能,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将全部经营职能归位企业,使各类经营实体,在产权制度改革中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市场主体,建立起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

  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中70%的人员专门从事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等生态建设工作,而其余30%则专注于木材生产、产业经营,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的分开。

  与此同时,林管局(森工集团)着重理顺与属地政府的关系,将社会职能全部剥离,将林区承担的教育、卫生、电视、公安后勤、消防、社保、环卫、计生、供暖、无线电管理等社会职能全部移交给属地政府,职工全部移交属地管理,资产全部无偿划转到属地政府。林区的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全部纳入属地统一规划,由政府主导发展。

  在林区的社会保障方面,在实现了全民职工养老保险由内蒙古自治区省级统筹,大集体职工实行属地统筹的基础上,将林区职工的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从2008年7月1日起全部纳入属地统筹。同时,将职工家属和已脱离森工企业的包括“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人群、一次性安置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类林区居民全部纳入属地社会保障范围,享受与当地同类人员均等的政策待遇。

  此外,实现了森工辅业全部改制,对森工采伐以外的所有辅助产业、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产业实施了以国有资产、国有身份“双退出”为核心的辅业改制。截至2008年底,累计批复实施改制的200户企业全部完成了资产处置和工商登记注册,并按《公司法》组建了新的法人治理结构,挂牌运营,成为“四自一独”企业。此次改制涉及三类资产账面总值25.6亿元,涉及全民职工10388人。有11名处级干部和386名科级干部参与改制,进行了身份转换。对3939名自愿申请用现金置换身份的全民职工和36845名混岗大集体职工按国家统一政策进行了解除身份补偿。

  “改制后,由于林管局不再承担社会职能和相关投入,更有利于林区将精力和资金用于生态保护与建设当中,极大地提升了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水平。”安国通告诉记者。

  实现共赢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下属的阿龙山林业局森林管护1站,记者和护林员孟和攀谈起来。

  孟和工作有10年了,在改革之前,月收入在600~700元。改革后,现在的工资是1200元/月。在这次改革中,孟和在阿龙山镇里医院工作的妻子随医院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孟和谈及转到地方的妻子时,露出欣喜并略带羡慕的神情。他告诉记者,在转制前,妻子工资在800元/月,转制后,工资按照地方标准,有了大幅提高,现在月工资有2000多元。“大家都愿意转到地方,因为收入增加得更多。”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下属的满归林业局所在地满归镇上,一幢幢被刷成粉红色的六层板楼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抢眼。退休老工人顾宝祥就住在这里。老顾早在1986年就从林业下属的储木场退休,在搬进这里的楼房之前,一直居住在板夹泥的房子里。

  老顾告诉记者,以前住在板夹泥的房子里时,到冬天外面零下四五十度的天气,晚上睡觉要带着皮帽子。而在2009年11月18日搬进楼房之后,小区统一供热,屋里温暖极了。

  安国通告诉记者,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出台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规划用3年时间对7.74万户、388万平方米棚户区进行改造。2009年在资金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林管局(森工集团)自筹配套资金4亿元,使2.13万户、107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程如期开工建设。在当年入冬前,有60.2万平方米竣工验收,1.27万户、3万多名林业职工及家属迁入新居。今年还有21760户、108.8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在安国通看来,在林区,“无人区面积的扩大是最好的保护”。于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在棚改过程中积极申请国家发展改革委进行异地建设试点。从2009年开始,结合棚户区改造工程,林区开始了大规模生态移居工程,现已撤并林场48个,另有48个林场转型为管护站,有3个林业局已无林场居民,有22个林场成为无居民林场,搬迁居民14385户,新增造林面积4250公顷,减少移居前生产生活取暖用柴等森林资源蓄积消耗3万立方米,大大降低了破坏森林资源的隐患。

  努力“造血”

  安国通告诉记者,今后林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对群众就业会有很大带动。“近几年,发展旅游业,带动了家庭住宿、种养殖业需求的增加,林区群众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2009年共接待游客28.5万人次,同比增长10.16%,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2亿元,同比增长18.5%;旅游就业人数10025人,同比增长26%。

  2009年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共投入建设资金1亿元,用于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并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值得一提的是,“大兴安岭森林人家”旅游项目在林区得到推广。“森林人家”借鉴农家旅游形式,以良好的森林环境为背景,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产品,为游客提供吃、住、娱等健康休闲旅游服务。去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8个林业局开展了“森林人家”旅游项目,森工集团出资2万元,统一制做了标识和挂牌,配备了餐具。经过5个月的运作,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创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

  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餐饮业、食品加工酿造业、娱乐业、工艺品制造业、商业等得到快速发展。林区开发出木制工艺品、桦树皮工艺品、民族服饰、风味特产等5大类近300多种产品,根河的木雕、满归的木柱工艺品、克一河的山野菜和食用菌等产品也逐步走向全国。

  寻访地点二:黑龙江森工林区

  寻访时间:8月15日-16日

  “林子永远是国家的,管护、防火归承包者负责,承包者可以发展林下经济,比如养鸡、种药材,获取收益。”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副局长姜传军对本报记者说。

  姜传军指的是近年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积极探索的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按照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森林根据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不同,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近年来,积极探索推进公益林管护经营责任制和商品林经营承包责任制。目前,该局有589个林场(所)实行了管护经营责任制,占到94.4%。7.5万户林业职工家庭参与了管护经营,落实管护经营面积847.8万公顷。

  姜传军告诉本报记者,通过实施管护经营,建立了林业局、林场、承包人三级管护机制和防火、林政联合巡护制度,有效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与此同时,也实现了科学开发经营林下资源,投资、投劳发展经济树种、中草药、山野菜、野生浆果、养殖业、食用菌等的良好局面。“仅黑木耳种植就达到15.5亿袋。”姜传军说,目前,一袋木耳纯利润在1元左右,仅此一项就可以增加林区职工收入15.5亿元。

  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林区分布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等山系,占全国国有林面积的11.7%;活立木总蓄积7.5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的31%;森林覆盖率83.9%。

  近年来,该局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企业发展为重点,以职工致富为目标,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他们除了积极探索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以外,还推进了产权制度改革。目前,有988户中小企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占总数的97%。林区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产值达到141亿元,占总产值的65.5%。同时,积极推进主辅分离改革。林区的物资、运输、基建和商业等服务性行业逐步退出国有,通讯、广播电视、幼儿园、招待所、供电、供水等单位,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

  寻访地点三:伊春小兴安岭林区

  寻访时间:8月17日-8月19日

  “国有林区为啥没有管好?就是大锅饭。现在国有林区的体制和大包干之前的农业体制是一样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市委书记许兆君对记者说,“国有林区不能不改革。”

  改革的先行者

  2006年4月29日,根据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关于加快实施伊春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全国国有林区林权改革试点在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经营所正式启动,也由此拉开了我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

  “拿出国有林区林地的一部分,卖给国有林区职工,把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处置权卖给职工,50年不变,可以转让、继承、抵押贷款、参加保险。”许兆君这样概括伊春的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他告诉记者,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基本模式和目标是“远封近分、林木流转、大力发展民有林”。所谓“远封”,就是把80%以上的远山封禁起来,继续归国家所有,以生态建设为主,同时为国家储备战略木材资源;“近分”,就是在不改变林地用途和重点国有林区国有森林资源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浅山区、农林交错、相对分散、易于分户经营的部分国有商品林,由林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

  记者了解到,在试点启动当年的年末,伊春8万公顷试点林地的承包任务就已全部完成,共落实林地承包面积80340.44公顷。其中,完成承包面积77467.72公顷,签订林地承包和林木流转合同6623户,其中山上4072户,山下2551户;托管面积2872.72公顷,预留托管职工451户。

  在伊春的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承包经营形式:一是家庭承包,自主经营。即以户为单位通过协议的方式进行承包经营,形成独立的森林资源产权主体,独自规划、设计、运作承包经营的林地发展方向和经营项目,依靠家庭自身的能力进行管护经营,所有收益归承包户自己所有。记者了解到,这是目前承包经营的主要形式,共有6149户采取了此种形式。

  二是共同合作,联户经营。即林地承包职工采取自愿形式,结成经营管护联合体。林地承包户根据自身条件,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参与经营。有474户采用了联户承包模式。

  此外,记者了解到,为照顾部分因无经济能力等因素而没有承包林地的职工,使这些职工不失去承包林地的机会,各试点林业局还按照每户5~10公顷的标准为他们预留了地块,暂由林场所代管经营,以保证这些人随时可以承包经营林地。

  许兆君对记者说,希望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能由目前试点的8万公顷,最终扩大到80万公顷,最终形成“320万公顷森林继续国有国营,80万公顷林子实行新的体制,实现产权多元化。”

  “从森林中走出来”

  许兆君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伊春的林业职工约有40万人,未来的大方向就是“绝大多数人要从森林中走出来”。

  为此,近年来,伊春市着力破除“一木独大”的产业结构,努力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着力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强势推进特色种养及森林食品加工业,有序推进冶金化工及矿产开发业,稳步提升木材精深加工业。

  “从今年起,我们将在全市种植蓝莓2万亩,3年内提供苗木1.5亿株,把伊春建成国内外最大的人工蓝莓组培基地。”许兆君说。

  他告诉本报记者,未来,希望通过发展五大接续替代产业可以吸纳林业职工的60%;剩下的40%职工继续管护森林,其中的20%管护经营改革后的80万公顷林子,另外的20%职工则负责管护好国有的320万公顷远山。

中国经济导报 张粼粼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2010年8月28日 责任编辑: 李杰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