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地上建起“绿色银行”

工人日报 李秀玲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07-18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9月2日至11日,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一行来到贵州,沿两江流域上游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了采访,所到之处,都被这些地区强烈的反差所震撼:一边是举世瞩目的黄果树瀑布美景,一边是大面积的石漠化地貌。记者不仅看到了这些地区生存条件的险恶,更强烈地感受到当地百姓战胜自然的执着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贫瘠的石山上搬石造地,植树保土,走出了一条改造恶劣生存状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美化家园的发展之路。

    极贫乡的倾诉

    9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贵州中西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板贵乡三家寨村,只见村中家家挂满了正在晾晒的金黄色烟叶;坡地上,嫩绿的花椒一簇簇挂满树梢;不远处治理过的梯田上,满坡的火龙果树枝繁叶茂,红绿相间,果实累累。

    看到眼前的花果之乡,有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被称为“石漠王国”的不毛之地。

    距举世闻名的黄果树瀑布不到10公里,就是山高坡陡、土层贫瘠的关岭自治县板贵乡,据陪同采访的县林业局张明介绍,这里土层贫瘠,整个关岭县有近四分之三的土地石漠化程度达到80%以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曾是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特别严重的一个典型。

    “那时,地里一年的收成常常半年就吃完了。”一位50多岁正在干活的果农表达了对曾经穷日子的感叹。据张明介绍,这里上世纪末人均年占有粮食不足200公斤、纯收入不到600元,每年需要政府补贴100多万公斤救济粮,成为当时全县典型的极贫乡。

    当地果农告诉我们:那时,只靠山上一点薄地种玉米,勉强维持生活,一场大雨,眼看着地里长势喜人的小苗连同宝贵的土壤一起被冲下山,心里想哭但没有眼泪。那是一年的指望啊!这意味着一年将颗粒无收,生活就要靠救济了。

    如何改变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百姓面前的一道难题。

    搬石垒田致富

    从1997年起,关岭县按照统一规划,实施把坡地改成梯田的“坡改梯”工程,开始“挖石造地”。

    果农龙先生站在山地上指着自家地里的山石告诉我们,那时他们把一块块大石头撬开、打碎,看到石缝间夹有一些土,都会把衣服铺在地上,将这一点点土捧到衣服里包好,等到用石头垒成墙围后,再将原土放回。之后,大家又从山下背土上山,一点一点把收集到的土填到墙围里,形成“梯田”。然后在这点宝贵的“土”里种植。

    “板贵乡的独特气候和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最适合火龙果生长,果实大,甜味,外观色泽鲜艳,在市场上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贵州省科技专家给出的评定让当地果农充满信心。“已经有水果商上门签了包销合同,这里种植的火龙果每斤售价8元钱,一棵树可以结40个果实,一亩地可种111颗树,粗粗一算一亩地可收入几千元。”龙先生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这里的果农对火龙果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顺着山路上行,我们看到了另一位正在自家花椒地里干活的农民,他说前两年利用政府免费提供的花椒树苗,把自己的土地全种上了花椒,第二年收入就有1万多元。别的村民看到他赚了钱,也纷纷效仿,短短几年时间,板贵乡花椒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多亩。这位农民自豪地告诉记者,这种石坡上种出来的花椒特别香,现在已打出了名气,开始销往全国。

    花椒、砂仁及火龙果基地的形成,使过去光秃秃的石山变成了一片绿林,靠种植经济果林鼓了自己腰包的当地果农,都亲切地称之为“绿色银行”。

    水土保持任重道远

    板贵乡乡长卢凤江深有感触地说,解决缺水问题,是石漠化可持续治理的根本保障。

    贵州省62%的国土面积属岩溶地貌,往往一场大雨,将泥土从山上顺着千沟万壑迅速流走,给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带来极大困难。

    据卢凤江介绍,后来配合坡改梯的改造,板贵乡每户都修了一个小蓄水池,可容积100立方米左右的雨水。政府还投资在山上建了许多引水渠、排洪沟等。现在,每逢下雨,山坡流下的雨水顺着拦山沟和引水渠,乖乖地流入百姓家的蓄水池。对于至今缺水的板贵果农来说,看到自家蓄水池满满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踏实。

    短短几年,板贵乡已经完成坡改梯面积达2万多亩,种植地埂经济林木60余万株,修建大小水池600多个、28000多立方米,可灌溉耕地面积5000余亩,新安装生活用水管道2000多米。解决了1万多人和4000多头牲畜饮水困难问题,人均年生产粮食达到400公斤。

    人畜有水用了,还减少了水土流失。卢凤江告诉我们,板贵乡坡改梯之前,每年顺着雨水冲进北盘江的泥沙足有20多万吨,现在河水已经明显变清。

    记者采访团穿行在崇山峻岭中,蓄水池、拦山沟、引水渠、排洪沟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随处可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贵州模式”,成为贵州省治理石漠化、解决工程性缺水的“得意之笔”。

    然而,下面一组数字却又让贵州不敢懈怠:按照贵州目前年均接近1000平方公里的治理速度计算,即使不再增加新的水土流失面积,实现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初步治理至少还需要70多年,与中央提出的 “十五年初见成效,三十年大见成效”的治理水土流失目标差距很大,贵州的石漠化治理任重道远。

 

工人日报 李秀玲

 

来源: 工人日报 2009年09月19日 责任编辑: 李杰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