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漠化综合治理高校大有可为

中国教育报 陈宝泉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07-18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年“中华环保世纪行”的采访重点之一是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灾害防治问题。记者日前随团考察了贵州、云南两省相关地区。记者沿途了解到,西南地区石漠化灾害的发展及潜在发展仍很严重,关键是农业面临危害,需要综合人口、经济、环境几方面共同治理。这里面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资源、环境因素需要重新认识,思维需要转变。

    西南地区石漠化灾害治理需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学科应积极参与。近年来,高校学者撰写的有关石漠化成因、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论文不少,其中有很多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解决问题的前提是研究问题、分析问题。但是作为学者,不能仅仅满足于认知。解决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需要搞社会研究的学者提出人口控制、素质提高的办法,系统的移民政策建议;搞种植业研究的拿出替代种植的品种;搞农业经济的给出适合当地的高效农业发展思路。

    解决这类影响国家发展大局的问题不仅当地高校要参与其中,各地一流大学里有实力的科研团队也应有所担当,负起责任来。中国的农林院校有支农、惠农的传统,教授、学者中也有扎根农村十几年、指导农民致富的典型。作为名牌大学,还要在解决类似于石漠化这种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方面有所承担。

    石漠化治理须多角度统筹考虑

    石漠化灾害属于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在中国水利、农业、林业等领域被认为是头号环境问题。石漠化发生在“喀斯特地貌”的岩溶地区,这些地区的山体基岩为易溶于水的碳酸盐岩,土壤形成慢,又加上山体陡峭,土石之间缺乏粘合力,一旦裸露流失的速度很快。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影响下,水土快速流失,植被遭到破坏,山石嶙峋,形成山穷、水枯、林竭、土瘦的恶性趋势。石漠化与沙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并称为“中国环境三大灾害”。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和泥石流,这些地区又是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任务十分紧迫。近年来经过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速度有所减缓,但并没有被遏制住。贵州石漠化面积达3.59万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为4.37万平方公里,二者相加占全省国土面积将近一半。云南的石漠化面积也有2.88万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为1.72万平方公里。贵州由于居住地石漠化严重而无法生存,需要移民的人口尚有40多万。

    直观问题,石漠化的治理主要是保持水土、恢复植被,同时兼顾民生。水土保持这项工作多年来由水利部门挂帅,采取以工程为主,辅以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措施,山、水、林、田、路整体治理的方法。这在我国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模式,在各地都有成功的经验。但是西南地区山高石坚,土壤瘠薄,工程量巨大,耗时费力。就总体而言,治理的速度远不及流失的速度。而且,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负担太重,贫困人口太多,农业种植模式落后。看来要调整思路,从社会、经济、资源、生态多角度统筹考虑,走一条综合治理之路。这就需要加强科技支撑,增加智力投入,找出一条科学治理、科学发展的新路。

    解决灾害防治中的关键性问题

    石漠化灾害的防治首先要解决人口负担过重问题。与北方干旱地区不同,西南石漠化发生地区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雨量丰沛。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量少的也有七八百毫米。植被自修复的能力很强。应该说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是这里石漠化的主因。如果没有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几次大规模的砍伐林木、毁林开荒,石漠化也不会如此严重。又加上长期以来,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过高、增长过快,农民为了生计只好把“碗一块,瓢一块”的地方都种上玉米。这无疑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拿石漠化最为严重的贵州省来说,这个国土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人口却高达3990多万,按同期统计数字比较,贵州的人口密度是青海的29倍、新疆的17倍、内蒙古的9.6倍,甚至是拥有大面积黑土地的黑龙江的4.5倍!贵州的农业人口比例为84%,高于全国平均值14个百分点;人群的寿命预期、初生儿的男女比例都不乐观;生育率农村高于城市,扶贫重点县高于全省平均值。这一情况如果得不到扭转,经济、生态、环境情况都很难彻底好转。贵州省近年来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但是由于人口增长更快,人均粮食占有量仍不及上世纪50年代中期。

    其次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西南石漠化灾害发生地区基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地区,以种粮为主。秋天驱车在山路上,两侧陡坡上干枯的玉米连成片,夹杂着裸露的石头,在绿色的灌木丛中就像头上的秃疮一样刺眼。当地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是流域治理,筑坝挡水,修建梯田,已取得明显效果,为石漠化的治理奠定了基础。但是炸掉裸露出来的“卧牛石”,搬到田边砌成石坝,再填土造梯田,工程量很大。这种可歌可泣的努力如果不增加科技支撑,不和人口控制、生态修复相结合,就难以突破“学大寨”的局限。对贵州的一些老典型能否算个账,政府的持续投入、社会支援再加上当地投入,这些人力、财力用于移民与综合治理是否比单纯治理效果更佳?

    西南石漠化地区大多气候湿热,山区温差大,适宜种植多种高价值作物。贵州关岭县板贵乡改种花椒,既减少了水土流失,收入又成倍增长,近来又试种火龙果,前景更好。坡耕地为主的地区不要片面强调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强调粮食自给,否则坡耕地退不下来,粮食产量一时上去了也站不住,恶性循环无法扭转。改变农业生产结构需要新思路、大手笔。海南省以前也是以种粮为主,耕地的利用率与养护水平不高,对全国的粮食总产量贡献有限,农民很穷。改革开放后间作蔬菜水果,成为全国的“天然大温室”,使得全国冬季果菜市场大改观,当地农民致富,全国得实惠。这一经验值得借鉴。

    走一条科学治理和发展的新路

    开发西部要走一条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协调的科学治理、科学发展的新路,有许多课题值得研究,既有农业、林业、生态恢复的问题,又有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问题,需要高校社会学科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

    比如,解决当地的人口问题就有许多子课题需要深入研究。生态移民是一条必由之路,然而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整体搬迁、整体安置在多数情况下不好办。有些族群历史上习惯住在山上,不愿意下来,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中老年人搬不下来,那么可不可以安排愿意出山的年轻人移出来?再辅之以培训,让想下山的顺利下山,想进城的能够进城,形成一种有序、有向的流动。还有,西南山区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在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人口、提倡计划生育的工作该如何做?计划生育在全国多数地区已取得明显成效,缓解了资源与环境压力,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得到实惠,这一政策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应该能够被理解、接受。少生、优生,财富增加,家庭幸福,被称为“甜蜜的事业”,那么何不让各民族兄弟共享这一甜蜜?这一事关国策调整的课题也需要高校学者开动脑筋,献计献策。

    再比如,西南湿热地区的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其结构调整也是内容极其丰富的大课题。西南山区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优势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功引种了数百种珍稀热带植物,尽管身为科研方面的国家队,做到这点也已属不易,没有力量针对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再做进一步驯化、推广。这项任务应由各地、各高校组织力量完成。

    药用植物无论是作为中草药药源还是西药生物制剂原料的需求量都很大,经济价值都很高,但是种植、加工技术要求也很高,这些成套技术由谁来开发?如果在河谷、山脚地势平缓的耕地上种植所获丰厚的话,如果在房前屋后搞一点精心打理的庭院种植也能解决温饱的话,人们是否就不必去山上陡坡种玉米?欧洲的大餐馆需要一种食材——块菌,以前每磅价值数千欧元。后来一位精明的贵州青年悟到,这东西在贵州山间林很多,于是收集起来向欧洲几十上百吨地出口,使得块菌在欧洲市场上的价格一落千丈。此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也能给我们以启迪?

中国教育报 陈宝泉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09年10月27日 责任编辑: 李杰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