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动机
诞生于“电荒”时代的企业自备电厂长期游离于电力行业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这支队伍的生存目的、规模、构成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目前,企业自备电厂的生存状况如何?综合利用发电是否真正做到了节能环保?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于4月中旬跟随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一行走访了安徽省内几家高耗能企业,对马钢集团、海螺集团的自备电厂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
综合利用 自备电厂的新外衣
马鞍山,一座美丽的工业城市,相传西楚霸王项羽自尽于乌江岸边后,其坐骑乌骓马因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得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使马鞍山形成了“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城市风光。
马钢集团便坐落于这座风景秀丽的江南小城之中。
马钢热电总厂是马钢的自备电厂。如同水泥、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企业的自备电厂一样,它也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电荒”时代。电力资源短缺,高耗能企业无法维持正常的经营生产,在当时国家政策的支持之下,马钢也办起了自备电厂,以满足企业自身的生产用电需求。
据马钢集团能源环境部经理王卫东介绍,在钢铁的生产工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富产煤气,这是一种重要的剩余能源。因为是剧毒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只有点燃后释放,这样既浪费了能源又形成了新的环境污染。而利用富产煤气发电便成为了钢铁企业的一种重要的发电方式。
“老厂区的6台6万千瓦机组已经全部被改造,其中3台已实现全烧煤气,另外3台是掺烧。”王卫东介绍说,马钢新区2004年从日本引进了两台15万千瓦的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再加上TRT(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等,装机容量达到了70万千瓦。
据了解,马钢自发电量占企业耗电量的近七成。其年发电量仅次于宝钢,达到42亿千瓦时左右,居全国钢铁行业企业自备发电量第二位。
采访中,王卫东一次次地纠正记者,表示马钢的自备电厂属于“综合利用发电”,并不能被笼统地简单称为“自备发电”。他意在说明,马钢的自备电厂已脱离了最初为解决“电荒”矛盾或为降低生产成本而建的初衷。
位于芜湖市的海螺集团同样也是安徽省的龙头企业,从1996年9月集团公司成立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10多家子公司,总资产达499亿元的超大型企业。水泥是海螺集团的主导产业,企业现有熟料产能1.02亿吨,水泥产能1.05亿吨,多年位居亚洲之首。
“我们是国内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的最早应用者,我们自主开发的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被列为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海螺集团总经理助理何承发告诉记者,早在1995年,海螺集团就借助日本新能源产业机构(NEDO)和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建材局合作之机,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助,率先在宁国水泥厂实施了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示范项目。
据介绍,到2009年年底,该集团已建成31套余热发电机组,装机规模达520兆瓦,在建余热发电机组13套,全部投运后年发电量可达40亿千瓦时,按火力发电同口径计算,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150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0万吨。资料显示,仅其旗下的铜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2009年一年余热发电并网电量就达到33922.94万千瓦时,今年1月~3月,余热发电并网电量已达8870.32万千瓦时。
记者看到的只是两家自备电厂,安徽全省的情况怎么样呢?
安徽省发改委能源局电力处处长杨泽胜介绍说,目前安徽省内自备电厂的装机容量在240万千瓦左右,规模较大的企业有10家,“规模较小的企业我们还没有统计过,但数量不在少数。”据杨泽胜透露,安徽省内的企业自备电厂主要以余热发电、热电联产等方式存在,纯粹的小火电机组已经不多。
循环经济 “经济”还是“不经济”
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企业自身来讲是一举两得的事,然而这部分的投入产出比究竟如何,我们还是来算算经济账。
在海螺集团整洁、舒适的厂区内,如果不是阵阵的机器轰鸣声,你会真以为自己置身于公园而不是一家工厂内。海螺集团的余热发电设备便同其水泥生产线一起藏身在厂区深处。
记者了解到,为了使余热发电项目早日在海螺生根发芽,海螺集团投入15亿元巨资,于2007年年底前便在其下属的8家工厂建成了14套总装机容量19万千瓦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仅这批余热发电项目投运后,为企业降低成本达6亿多元,在两年半时间里就收回了投资。如果折算成火电,相当于年节约标煤7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150万吨,社会环保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更是显而易见。
面对众多记者“究竟是买电划算还是自发电更划算”的疑问,何承发举例印证:“如果在一个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建这样的余热发电项目,投资为6000多万元人民币,每年的产值就有2000多万元。”据他介绍,这2000多万元的产值没有多少成本,只需要消耗点儿水、付十几个工人的工资和一些维护费用。
在综合利用发电方面,马钢的资金也同样巨大。仅CCPP(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投资就达到12亿元。如此大的投入,在表明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重视的同时,企业自身也有一本明细账。这种对新设备的投入属于一次性投资,在机组开始正常运行之后,除了对机组的维护检修之外基本再不用其他投入。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投资的收益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王卫东告诉记者,马钢集团的综合利用发电每年可降低成本近2亿元,节约标煤近1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20万吨。
同时,无论是余热、余压还是尾气、煤矸石发电,都利用的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能源。以余热发电为例,锅炉发出的高压蒸汽,对化工装置来讲温度过高、压力过大,因此必须经过适度冷却才能使用。如果不发电,这部分热量就会白白浪费掉。
钢铁行业的这种综合利用发电在经历近十年的发展之后已成规模地发展起来,而海螺集团的余热发电项目已成为其主要的产业板块之一。海螺集团承建的项目遍布全国,并出口到泰国、巴基斯坦等地。
自备电厂的发展壮大是高耗能企业压缩生产成本、落实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举措。但不得不承认,自备电厂和电网企业曾经对彼此充满顾虑和猜忌,到现在,双方的关系仍然很微妙。
“电”“企”之间 合作中也有利益冲突
近几年来,类似马钢、海螺这类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开始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
国务院有关要求和《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取得行政许可或已报送备案的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电网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与这些企业签订并网协议,提供上网服务,并全额收购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类似马钢、海螺这类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电能上网是受法律保护的。
在此次采访中,记者发现,“电”“企”之间看起来合作得非常愉快。“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电网企业应尽的职责,这些年来我们同马钢集团的合作是非常顺利的。”马鞍山市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许红雨这样告诉记者。据许红雨介绍,近几年,配合着马钢自备电厂的发展,马鞍山市供电公司做了许多工作。针对其缺乏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缺点,他们为马钢提供了不少帮助,并对马钢自备电厂的供电方案的勘察、制定、检查、验收等各个重要环节进行业务跟踪和技术指导。这种一站式服务无疑对马钢自备电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电网企业与企业自备电厂的合作已呈现一定程度的默契,然而自备电厂这一方却依然另有苦衷。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自备电厂的并网问题在政策层面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施行起来却仍然有相当多的麻烦。企业的自备电厂自发自用时要交给电网较高的备用容量管理费,而富余电量推向市场时则要面对较低的上网电价。记者从马钢了解到,马钢集团新区的发电机组所发电量并不能为新区所完全消纳,剩余部分可支援到公用电网中。而在马钢老区,自发电量远不够企业生产所需电量,部分电量需要从公用电网中购买。“我们的新厂区富余的电量卖给电网是每千瓦时0.375元,而缺电的老厂区从电网企业购电价格却达到平均0.58元每千瓦时,中间差额太大了。”丁毅的口气中略带不满和无奈。而据了解,安徽省内各统调电厂上网电价为0.398元,一上一下,企业因此会在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难怪企业会有一肚子苦水。
然而,在记者的进一步了解中,困难却不止于此。安徽省经信委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副处长周鸿告诉记者,像海螺、马钢这样的大型企业,由于有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且企业自发电量较大,规模也较稳定,对电网安全运行的“潜在威胁”小,风险性较低,所以电网企业是比较乐意消纳的。而在安徽省内,一些规模较小的水泥生产企业,因为企业装机容量较小,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影响较大,这部分自备电量的上网问题就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局面。
另一方面,自备电厂的存在压缩了电网企业的市场。虽然自备电厂所发电量并网时都会交纳一定数额的过网费,但过网费远不能和电网当中的正常电费相提并论。以马鞍山市为例,拥有一座年产1600吨钢铁的大型企业,对其电量销售空间是巨大的。随着马钢集团自备电厂的不断壮大,其电量的自给率在几年时间内由四成上升到了如今的七成。电网企业的市场空间被挤压了。
未来前景 快速发展中亦有尴尬
记者在安徽省走访的马钢和海螺两家企业,都是资源综合利用的典范,同传统的自备电厂有区别,并不能代表安徽省自备电厂的整体发展情况。虽然安徽省发改委的相关人员表示安徽全省以小火电为主的自备电厂已不多,但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这种情况并不确切。在余热、余压、煤矸石等发电技术在各企业推广开来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企业自备电厂未来的发展依然面临问题。
首先,“上大压小”的压力一直都存在。从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的“上大压下”对发电企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在国家一系列的关停举措之下,去年一年,共关停小火电机组2617万千瓦。而与此同时,游走于电力行业边缘的各地自备电厂却躲过风浪,依然在默默地生存繁衍。
随着“上大压小”工作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国家确定今年关停1000万千瓦的任务之后,自备电厂的小机组必将成为这新一轮的关停目标。曾经各统调电厂背负的压力将继续出现在这些自备电厂身上。在目前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关停小火电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再发展这样的自备电厂,无疑是不合时宜的。
然而,综合利用发电技术的推广似乎为自备电厂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尽管同样是小机组,但经过改造之后,基本已摘掉了高耗能、高污染的帽子,这让它们未来的生存前景或比较乐观。
有专家就曾经表示,应从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资源利用指标入手进行分析,将综合利用电厂区别于普通“上大压小”政策针对的对象。而随行的安徽省环境保护厅的一位官员更坚决地指出“此类电厂不仅不该关停,还应该鼓励其发展。”
与发电企业直接合作或成未来自备电厂的最终走势。开展自备电厂项目的企业并非是专业的发电企业,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企业本身的正常生产,其次才是能源的转换,包括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在采访中,无论是马钢集团副总经理丁毅还是能源环境部经理王卫东都倾向于与发电企业的直接合作。
“我们不能说我们钢铁企业也是发电厂,但我们确实是有发电这么很大一部分功能。电力企业和我们之间,从循环经济上来讲,要实现企业的双赢,可借鉴日本的经验,建造共同火电。”丁总的这种“共同火电”的模式是指钢铁企业把富产煤气送到发电厂,而发电厂再把热源送过来,通过炼钢进行精炼,“我给你气,你给我热源,同时发出来的电是直供的,这样电力企业和我们不就是双赢了吗?这是我们钢铁企业期待政府能解决的。”如果这项改革能做好,双方共同发展,对企业、对国家来讲,既建了大机组、提高了效率,又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兼顾到双方的利益。
然而,尽管马钢集团的设想看上去很美,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这种设想的可行性并不高。马鞍山市发改委发展循环经济办公室主任宋鹤告诉记者:“如果把钢铁企业的高炉煤气送到电厂,把电厂的锅炉改造成30%、40%或50%掺烧的锅炉,客观上讲这样能起到一定的节能作用。但对于分属于钢铁、电力两个不同系统的企业来讲其实是很难进行交易的。首先是煤气的计价问题,能不能按煤的标准来计算,比如大卡、热量计算?肯定不行。煤气属于优质能源,燃烧效率跟煤的燃烧效率不同,钢铁企业绝不会同意。所以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政府能协调的事情,虽然钢铁企业这边一直认为需要政府协调,但我觉得关键还是企业之间的事。钢铁企业跟电厂之间的联系合作,政府只能引导,我们不能强求企业必须怎么做。”
记者手记
转身的背后
此次安徽之行,带给记者更多的是惊讶和感叹。几家自备电厂无不是朝气蓬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没有黑烟、没有粉尘,这种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无论从节能减排还是从清洁生产角度上讲,在同行业中都堪称典范。在每一家企业,从企业领导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企业的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充满了自豪。工业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综合利用发电项目是功不可没的。
其实,对于自备电厂生存与发展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不可否认,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企业的自备电厂曾对我国经济、特别是重化工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片面地追求降低成本,以小火电为主体的自备电厂也经历了无序扩张的阶段。高污染、高能耗,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自备电厂的生存和发展一度遇到瓶颈。而这次调查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对企业的走访,来探究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使自备电厂能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
随着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逐步成熟,在国家关停小火电的政策之下,马钢与海螺自备电厂的华丽转身,为今后企业自备电厂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探索空间。
在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自备电厂与电力企业之间的合作正逐步走向默契,自备电厂这支游离于电力行业边缘的队伍终究剪不断与“电”的情缘。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之中,自备电厂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部分,在统一的监管之下有序规范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先进机组,这也是我国当前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的大势所趋。
中国电力报 赵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