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沿岸清洁生产,天井湖畔风景如画。图为“中国生态山水铜都”铜陵一角。
滚滚长江,奔腾不息。流经安徽的八百余里黄金水道,又称皖江。以皖江和淮河为轴承的江淮大地,如今正迎着发展与改革的春风,在波澜壮阔的水面上掀起一重又一重洁白的浪花。
春风又绿江南岸。今年4月,记者踏上江淮大地。为期10天的采访报道,让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清洁生产、节水减排,恰如一阵春风,在皖江沿岸奏响了春天的乐章。
重点城市带头,优秀企业示范
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车行江淮大地,一路赏心悦目,一座座现代化、园林式的城市屹立皖江两岸。安徽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节水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使得徽山皖水变得秀美多姿,经济社会发展迅猛。
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介绍说:“近年来安徽坚持以生态省建设为主线,以推进污染减排为核心,实行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一票否决制’。”
近年,安徽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分年度公布了省内300家需要强制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企业名单,并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了清洁生产科学有效地进行。在清洁生产工作的规划中,尤其提到加强对淮河、巢湖流域和化工、医药、冶金、建材、轻工、电力、纺织等六大重点行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将水以及水源地周边的环境治理提到了突出位置。
据省人大城建环资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成为安徽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让城市和企业都尝到了甜头,看到了成效。
省会合肥从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全局出发,把城市节水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推动节水型城市创建,全力打造人水和谐之城。以节能降耗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目标,以重点行业企业为主要方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加强“三废”治理,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位于合肥的江淮汽车树立了良好的节水思路,通过源头控制水资源消耗,以技术改造、工艺升级、回收利用等手段来实现成功节水。
“绿色钢城”马鞍山努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以马钢公司、山鹰造纸、丰原生化等大中型企业中水回用为重点,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在节水减排方面成效显著。谈起马钢由耗水大户“变身”为清洁生产示范厂区,马钢能源环保部经理王卫东一脸欣喜地说:“马钢10年‘缩水’10多倍,工业用水循环率从76%上升到96%,吨钢耗新水从70吨降至5.5吨,这得益于大力推广先进节水工艺设备,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
“皖南明珠”芜湖实行严格的生态考核标准,对污染严重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通过在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推行循环用水模式,取得了社会和环境效益双赢。融汇化工公司总经理李伟说:“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建立中央循环水系统,实现内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利用率由80%上升到96%,年节水约300万吨。”
作为国家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铜陵以“打造生态山水铜都”为目标,立足节水型社会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机制,形成节水减排的良好局面。铜陵有色公司金昌冶炼厂被列为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后,积极开展清洁生产、节水减排,仅2008年就减少废水排放288万吨。
安徽省副省长黄海嵩告诉记者:“安徽通过抓好清洁生产项目示范工程建设和各级示范点经验的宣传推广,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负责、环保监督、企业实施、政策扶持’的清洁生产运行机制,带动了全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发展提高。”
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节水减排得到了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一致认可和首推。如今,每个城市都将节水减排列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优秀的企业背后,家家都有一本“节水经”。
清洁生产时不我待,节水减排任重道远
水,是生命的源泉,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要摆脱水质污染加剧、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成为一条必由之路。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安徽特别注重节水减排。
在安徽清洁生产审核中,对节水工作非常重视,也从节水中找到了发展思路。首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助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建立节水示范单位,树立节水典型,以点带面,带动了整个行业和地区的节水工作。同时,通过加强对工业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促进废污水的处理与回用,影响遍及钢铁、化工、水泥、汽车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提高了节水减排效果。其次,通过健全节水机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统一管理,实现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的统一管理,政府加大节水投入,加大了对企业节水减排增效的综合考核和补贴力度。此外,还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自觉节水。目前,安徽已初步建立以需求管理为核心,以经济调节为手段,以节水技术应用为基础的节约用水机制。在工业节水方面,安徽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工业节水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3.6%,水的重复利用率也由2005年的52%提高至2009年的70%以上。
节水工作抓到位了,减排也不能放松。减少污水排放,保护和谐水环境,对于任何地区发展都至关重要,安徽也不例外。
安徽将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作为污染减排的重点工程项目,截止2009年年底,在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01座,设计处理能力425万吨/日,实现了全省所有市、县都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由于节能节水减排的相关工作开展得比较到位,全省地表水也在总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局部明显向好。2009年,淮河干流全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巢湖湖区水质达标率也达到50%,长江水质达标率100%,支流达标率也达到78.9%。省辖区和县级市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3.1%,同比增加5.1个百分点。
“十一五”以来,安徽全省已有128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施中高费方案5800项,总投资350亿元。全部方案实施,节约用水6300万吨。节能节水降耗获得经济效益达22.1亿元,通过减少废水和废气等污染物排放获得经济效益14亿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还。”诗仙李白在今安徽当涂县境内的长江两岸写下广为流传的《望天门山》,从诗中不难感受到长江那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力量。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减排的持续开展,对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而言,同样势不可挡。综观安徽全局,正是这些重点城市、重点企业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大力开展清洁生产、节水减排,才取得诸多成效。不仅如此,安徽的无限魅力,还将随着清洁生产、节水减排的深入开展而绽放异彩。
春江潮水连海平,皖江明月共潮生。站在采石矶头放眼远眺,皖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推广节能减排、节水减排时不我待,青山绿水的城市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
中国水利报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