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火灾区经历23年更新演变

生态效能达到灾前水平

中国环境报 李辉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07-17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87年发生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的“5·6”特大森林火灾,使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的森林资源遭受了巨大损失。时隔23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生态恢复到什么程度?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日前来到这里进行调研采访。

  生态建设难度大

  三阶段恢复森林植被

  “5·6特大森林火灾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房屋、机械、电力等设备设施和101万公顷的森林资源被毁,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达69.13亿元,而大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难以用经济价值来估量。”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局局长刘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火灾发生后,当地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76%下降到61.5%。大量的幼中林死亡,给森林资源恢复带来极大困难。

  “森林一旦遭受火灾,一方面使森林蓄积量下降,另一方面也使森林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大兴安岭林区气候条件恶劣,无霜期短,森林生长周期长,落叶松长到成熟期需要百年的时间。因此,森林在遭受火灾后,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高强度大面积森林火灾之后,对此区域的小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出现了旱生化、生草化和沼泽化的现象,森林很难恢复原貌,常常被低价林或灌木丛取而代之。”刘志介绍说。

  刘志向记者介绍,从1989年开始开展了一场恢复更新火烧迹地森林资源的庞大系统工程。通过采取“人工更新、人工促进更新、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等多种措施,全面立体地进行火烧迹地更新和生态系统恢复。其中,火烧区恢复森林工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9~1996年,工作重点是更新造林,国家做了更新规划,7年时间投入7亿元,人工造林加上天然更新基本跟上;第二阶段,1997~2006年,采取丰育措施,靠自然调节和人工更新加大森林覆盖率;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主要工作是对已经成林的幼林进行抚育。

  据统计,目前,火烧区达到恢复更新标准的林区总面积为102万公顷,恢复率达到97.8%。

  严管森林资源

  推行目标责任制

  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自然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实施后,实现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把强化生态建设、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立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战略目标。今年,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实施“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兴区富民”的战略,着力建设全国生态安全保障区。通过采取森林资源管理、防火和营造林等多种措施保育森林资源,为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的加快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介绍,为遏制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从严控法人超采入手,对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此外,还成立了铁路木材检查站,对铁路运输实施24小时监控,遏制水上木材运输,全面加强公路出口木材检查站管理。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积极推进林产工业行业重组,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304家压缩到了70家以内。深入开展“兴安绿剑”、“兴安一号”和“兴安二号”等专项打击行动。超常规地推进了砂金禁采,共摧毁、清理采金船1167条,从根本上遏制了采金对“两江”源头生态环境的破坏。

  狠抓森林防火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经历大兴安岭“5·6”森林特大火灾的重创,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局把每年的56定为“反思日”,并于198810月建造了大兴安岭“5·6”火灾纪念馆,提醒人们时时刻刻预防和避免火灾,防患于未然。现在,纪念馆已经成为森林防火教育基地。

  “自大火以来,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防火工作要求格外严格,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同时还进入学校、社区宣传防火工作,并与居民签订《防火责任状》,防火期更是死看死守。”黑龙江省漠河县人大人事办主任王和平说。

  刘志介绍说,近年来,森林火灾已经成为危害林区生态建设和加速森林资源非经营性消耗的主要因素。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局切实把防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超前预防的方针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战区、军地、林农和协作单位之间的“四个联防”,全面推广“农户联防联保”、“义务宣管员”、“野外作业一盒火”等行之有效的做法。

  同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将防火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企业财务计划,建立了地、县两级森林防火储备基金,多渠道筹措资金,购置所需基础设施设备,增强防火灭火能力。实施行政问责,构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责任体系。高火险时段,实行24小时检查、巡护和监控,组成防火工作检查组、暗访组和“三清”工作稽查组,开展严查隐患、严加整改专项行动。

  此外,森林资源局还在高山建立了望塔,在远山区设机动巡逻队,在沿江地带利用快艇巡查,在空中实行飞机载人巡护,并利用太空卫星获取热点图片信息,形成了水、陆、空、天“四位一体”全天候、立体式的监测网络,林火综合监测率达到100%。通过加大投入、强化预警巡护、靠前布防等措施,有效防范了森林火灾的发生,保障了森林资源的安全。

  优化产业结构

  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

  刘志强调,多年来,林区的发展实践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要从根本上保护森林资源,就必须切实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改变“独木支撑”的产业格局。基于此,提出了“在保护中科学发展,在发展中科学保护”的指导方针,积极引进战略投资,推进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矿产开发、森林旅游、工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增强造血功能,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多种产业的发展,已使林区经济对木材的依存度由“天保”工程实施初期的90%下降到目前的55%。

  同时,实行营林生产是培育后备森林资源的必要手段。针对林区营林工作实际,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局提出了“南改北促、近造远封、更抚结合”的原则,对岭南地区的低质林进行改造,对岭北地区加大人工促进更新力度,对城镇和城镇周边以及近山区进行造林绿化,对远山区实施封山育林。

  此外,为改变传统营林生产的弊端,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将市场机制引入营林生产。2007年,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了营林工程化管理,组建各类营林公司89家,成立监理公司5家,对22个营林工程共计10949公顷项目全部实行了招投标,在保证营林质量的前提下,共节省营林生产费用2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5·6’火灾区经过23年的更新演变,从森林覆盖率和生态效能来看,已经达到灾前的水平。但是,经济价值与火烧前有很大差异。目前,经济价值很小,幼龄林基本没有经济价值。”刘志表示,由于大兴安岭建群树种比较单一,造林树种选择幅度小,多数新成林组成树种都以兴安落叶松和白桦为主,使森林更新恢复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生态系统稳定性不高。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气候条件又很恶劣,致使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遭到高强度破坏或干扰,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都是十分艰难的。因此,生态系统要恢复到火灾前还需要足够的时间,需要进一步加强植被保护和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中国环境报 李辉

 

来源: 中国环境报 2010年8月24日 责任编辑: 李杰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