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世纪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新闻采访组,近日赴辽宁省深入鞍山、营口、大连等地,采访了水厂建设和运行、封闭地下取水工程、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污水处理及中水利用、工农业节水及海水淡化等情况。
辽河返清可有期?
用“贫病交加”来形容辽宁长期以来的水环境状况,是极为贴切的。
先说水资源缺乏。辽宁的人均水资源量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由于长期过度开发,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沿海地区还形成较大面积海水入侵区。水资源分布不均,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辽宁西部的部分区域因缺水导致自然生态的调节功能基本丧失。
再说水污染严重。以辽河为例,长期以来,这条季节性受控性河流,在由东、西辽河进入辽宁境内时就已被污染得较为严重,流经辽宁中部城市群8城市又接纳了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早在1996年,辽河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整治的“三河三湖”之一。
为解决水资源缺乏及分布不均等问题,辽宁省采取了积极措施。
辽宁投入巨资构建由北、中、南3线构成的“东水济西”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基本可解决辽宁水资源缺乏问题。
辽宁省政府在《全省封闭地下水取水工程总体方案》中明确规定,凡水库等地表水源能够满足用水需求的区域,城镇地下水取水工程全部限期关闭,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地区,由省财政扣缴地表水供水成本。
据辽宁省水利厅厅长史会云介绍,按照“照付不议”的政策,今年初已按照协议水量的15%由省财政厅扣缴6个市的地表水供水成本3亿元。今后,辽宁将按照协议水量的30%由省财政每年直接扣缴。同时,省政府还将相关水资源管理指标纳入对各市政府绩效年度考核体系。
去年以来,辽宁已压采地下水1.66亿立方米。到2015年,全省将关停城镇地下水井6113眼,削减地下水开采量12.44亿立方米。
在治理水污染和保护水资源方面,辽宁可谓是举全省之力。
以辽河治理和保护为例,从2008年开始,辽宁先后实施了辽河治理攻坚战、大浑太治理歼灭战、凌河治理阻击战、流域生态建设总决战,仅大浑太治理歼灭战的总投资就达183亿元。
同时,还启动了“碧水工程”。先后在辽河和凌河“划区设局”。
从今年5月开始,辽宁实施省直水库生态供水工程,将向河道补充生态水量31亿立方米。今年,辽宁辽河治理的目标是:在“三河三湖”中,率先摘掉重度污染河流的帽子。
严重缺水作何解?
素有“钢都”之称的鞍山市,是严重缺水城市。为解决水源短缺之困,鞍山实施了“引汤入鞍”工程,将位于辽阳市境内的汤河水库之水引入鞍山。为补充汤河水库水量,又实施了引兰河水入库工程,确保了鞍山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位于渤海辽东湾北岸和大辽河入海口的营口市,是个严重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为全省的1/3。
记者在营口市第六净水厂了解到,为最大限度利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并尽快封闭地下水取水工程,营口市去年建成了日处理能力为25万立方米的第六净水厂及后续管网工程。
营口市还在全国率先实施分质供水。从1994年开始从辽河取水,主要供公共卫生、消防、绿化、工业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行业使用。截至目前,营口市已铺设非饮用水管道200多公里,覆盖市区60%以上用户。
2007年投产的营口市西部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工程,每天将两万立方米中水供给营口华能电厂,在节省淡水资源的同时减少排入辽河的污水量。
大连属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大连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在城市综合节水水平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基础上,超前做好水规划,实施“双水源”工程,确保供水安全。
记者在龙王塘水库了解到,大连市对众多水源地均划分了保护区,实施水源地居民迁移,关闭了威胁水源地环境安全的企业,建立了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
为加大对水源地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大连市环保局和市水务局建立联合查处制度,大连市环境监察支队还专门成立了水源地环境监察大队。
生态补偿怎落实?
据了解,辽宁境内的近千座大中小水库均建在各条河流上游。浑河上游有库容21亿立方米的大伙房水库;太子河上游有库容22亿立方米的观音阁水库,7亿立方米左右的汤河水库和葠窝水库;凌河上游有库容6亿立方米的白石水库。
这些水库在防洪及提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同时,也使河流具有受控性。若长年不能提供充足的生态用水,辽宁的多数河流就会发臭、断流甚至干涸。
若是水库上游的水源地保护区保护不力并造成大量污水进入库区,则会导致水库水质下降。例如,大伙房水库就曾因上游污水涌入,及库区过度开发旅游业和网箱养鱼等,导致水质恶化。
许多上游地区为保护水源地,经济发展迟缓甚至停滞。10多年来,辽宁省政府虽不断加大对上游地区的投资额度,但多用于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在辽宁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水法》和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工作汇报会上,辽宁省人大副主任龚世萍呼吁,尽快建立关于水资源补偿的协调机制。
她指出,长期以来,辽宁水源上游地区为保护水源地做出了较大牺牲,下游受益地区应给予相应的补偿。另外,还应尽快建立全流域污染防治机制,若上游重视并尽可能减少排污量,下游就可减轻压力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