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环境每一天都在遭受污染,过去,修复这些被污染的环境,主要靠大自然自己去解决。偶尔某个污染严重的区域,要进行再开发时,可能会采用一些修复措施。而无法已经废弃,多半就任自然界去慢慢消纳。近来情况似乎出现了一些变化,预防环境伤害方面,各地开始有了初步的作为。
危险废弃物:源头防控体系正在形成
2012年4月中旬,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四川内江市,采访了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这个园区在2011年6月5日落成,为西部唯一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015年全部建成后,年可聚集再生资源1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4万吨,实现再生资源产值近100亿元。据四川内江市人大主任王宾介绍,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位于内江市椑南乡“牛棚子”,原是自发形成的“废旧物资一条街”,是辐射西南的废旧物资集散地,但因其严重脏乱差和消防安全隐患,而成为内江市重度污染和高危地区。2009年,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与四川省农业资料集团共同投资,在“牛棚子”兴建现代化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王宾说:“这个项目可减少污水排放4242.9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7万吨。”
2011年11月底,“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到达广西时,也专程采访了位于横县的广西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这个中心刚刚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的现场审查,正式投入运营。这个中心是“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之一,是保障广西环境安全的重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项目。这里每年可处理危险废弃物4.12万吨,可服务整个广西14地市的全部危险废弃物和南宁市辖区的医疗废物。项目运营方广西神州立方环境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郭建强说:“这个中心处理危险废弃物的主要办法包括焚烧、物化、固化和安全填埋等技术。如果运行得好,每年可以获得不算太高的利润。虽然挣钱不会太多,但是可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按照环境保护部的规划,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都在“十一五”末期或者“十二五”初期,建成了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和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全国至少有10个省市区县县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一些省区已经开始大量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一些省区的“城乡综合环境治理”开始见效,像成都平原地区,你在路上已经很难见到垃圾堆。这些措施的推进,都对整体防范环境污染风险,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刮土疗毒”与矿山复绿
2010年5月份,经过辽宁省环保局、辽宁省环科院等五部门专家的检测验收,沈阳铁西区重型文化广场采用“刮土疗毒”,重新恢复生机。被煤焦油污染的土壤全部被清运处理完毕,占地3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将以清新环保的身姿迎接市民休闲健身。
2009年6月,沈阳重型集团的整体搬迁,该集团煤气厂焦油池内剩余的煤焦油及周边被煤焦油污染的土壤成为焦点。铁西区居民、沈阳化工大学教授李庆禄说:“有人说,原重型集团的地块要用作文化广场,基本不涉及居民住宅、饮用水等,安全隐患并不大。但无论如何,被污染的土地终究是环境安全隐患,政府应当投入巨资清除被污染的土壤,还百姓一个清洁无污染的环境。”据了解,该工程共计投入400万元,将原重型集团焦化车间占地800平方米的焦油池及周边土壤共计2150吨被污染土壤全部运送到辽宁牧昌危险废物处置公司进行处置,原地重被干净的土壤填埋。
沈阳铁西区原是工业集中区,大量的企业搬迁后,环保部门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重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土地治理工程。原沈阳冶炼厂、原沈阳蓄电池厂、原重型集团煤气厂、原煤气公司四大地块的土地污染治理工程进展顺利;东北制药、沈阳化工和红梅味精等企业的搬迁后的土壤无害化处理也在紧密进行。
在河南偃师市,有20多年历史的兴华冶炼铸造厂倒闭后,厂内地表土中铅、砷、镉等重金属污染并未随之消失,偃师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刮土疗毒”,最深处挖到1.5米,将数百立方米“毒”土运到危险废物填埋场。
这些毒土到底是如何治理的呢?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当前成本高昂,有些一时无法处理的危险废弃物,就只能先固化后,再安全填埋,在保证环境风险最低的情况下,静待未来的技术突破。
人工干预要尊重“自然修复能力”
沈阳化工大学教授李庆禄最近几年一直在评估吉林通榆县的一个治沙示范区。这是治沙示范区有一千多亩,是由民间环保人士万平等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持续种植树木等慢慢地“恢复”起来的。李庆禄认为,环境修复一定要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有些地方,降水在400毫米以上,种植树木可能是有望恢复生态的。但如果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树木尤其是高大乔木,很可能就会在当地产生副作用,成为“抽水机”、“蒸发器”。“在这样的地方,要么让当地物种自由生长,要么就恢复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而不要以为种树就等于恢复环境。”
在成都的郫县新民场镇云桥村,国际著名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协助当地村民,把一块五十多亩的土地恢复为天然湿地。项目初期,通过在湿地周边补栽本土木本植物,促进湿地范围内的植被恢复,占用有利生态位,避免外来物种再次入侵。同时,对湿地多年淤积的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挖深和扩宽,补栽具有湿地净化功能和物种生态功能的湿地植物,以确保湿地水域与陆地之间立体的生态系统得以巩固。现在,这片湿地已经具备了自然修复的功能,成为成都湿地维护与监测、自然研究、环境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北京,环保志愿者张祥一直在关注清河的污染。在他看来,让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让肮脏的尾气排入空气时先进行净化,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是环境修复的基本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尊重河流的环境伦理,让河流保持其自然生态属性,河流才可能恢复健康。“而不是在河底铺膜,更不要把河底硬化,不要把河流拉直,不要在河流里盲目修建橡胶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