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需要怎样的新型城镇化?在当前各地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形势下,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时度势,深入调研,冷静分析,围绕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城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最好不要过度地用行政方式、搞运动的方式、考核的方式、完成任务的方式去干预城镇化的发展,尺度把握不好就会拔苗助长。
大家知道,过去30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30%多,每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并没有特别强调推进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是随着产业发展而自然发展的。
实际上,非农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前提。城镇化的速度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取决于非农产业的发展速度。城镇化格局也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取决于非农产业发展的布局。所以,城镇化发展应该跟着非农产业的发展走。
在今后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极有可能放慢脚步,自然而然,我国的非农产业发展速度也会放慢。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化就不能单纯地追求发展速度,不应设定过高的目标。
我国某些地区并不具备非农产业发展的条件,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好新农村建设,毕竟,推进城镇化不是当前各地所有工作的全部。
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我国的城镇化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前些年各个地方摸索和创造出来的一些好的经验,认真总结。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意义、农民又能接受的经验,应分不同模式进行推广,进行分类指导。
应该强调的是,我们国家人口太多,耕地不足,农业脆弱,发展受自然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平衡好各方面的关系。
比如,大城市不能涌入过多的人口,应允许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设立一定的门槛,合理控制人口。土地流转集中经营一定要做好,不能这边搞城镇化,那边撂荒造成农业萎缩。
再比如,要坚持市场导向,更多发挥市场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造成财政过重的负担。同时,要坚持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障碍,更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