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内需潜力如何释放?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05-0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4 8 日,四川省华蓥市正在修建的连接蓥城与蓥西新城、工业新城的新华大桥。大桥的修建,为该市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强大动力。图/CFP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有关新型城镇化的发言令人关注。李克强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不是靠摊大饼;城镇化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等。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2012 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 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城镇化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最热门的议题。“两会”之后,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今年政府重点工作,其中提出:要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据了解,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有望今年上半年出台。这些信号都表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在采访中也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心声: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新型城镇化要实现“人”的城镇化,要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同时城镇化要有产业做支撑,实现产城结合。

代表们强调,根据2013 年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城镇化建设的专项报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给中国带来的改革红利和经济增长要为之振奋和满怀期待,同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对城镇化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布局规划等加强监督和支持力度。

钱从哪里来: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

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据估计,城镇化建设将拉动至少40 万亿元的投资需求,那么,资金从何而来?可能的债务风险又该如何控制?

多位代表指出,从全世界的情况看,没有一个地方政府以当期的财政收入能支撑建设未来50 年乃至100 年的基础设施。因此地方在尽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债务在所难免。当前地方政府的融资现状是以融资平台贷款为主要融资手段。城镇化发展中,地方政府难免会有政绩冲动,希望在他这一任上把城市建得更好,把城镇化率升得更高,把问题留给下一任。要把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纳入群众和人大的监督。银行也要对地方政府信用空间和风险承受能力作合理评估。在此基础上,银行才能提供合理的资金支持。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指出,城镇化是市场的产物,推进城镇化要尊重客观规律。新型城镇化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两只手”相结合,形成“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动力机制,在加大政府对城镇化的财政投入的同时,应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田锦尘指出,目前各地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贷款,这是一种间接的融资方式。“未来要解决好城镇化的融资问题,就一定要在稳定现有融资渠道基础上,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及其他相关的金融市场。”

人的城镇化如何实现:户籍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是关键

在实现“人”的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保障跟上?“促进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户籍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辜胜阻指出,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应采取“分类指导,因城而异,因群而异”的原则,分步重点推进解决举家迁徙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要按城市类型、经济规模和人口特征采取不同程度的户籍迁移管理办法。

辜胜阻表示,户籍制度改革困难在于要推动嵌入户籍之中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土地制度、财税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要逐步剥离户籍制度的福利分配功能,而且需要深化配套制度的改革。这一系统工程,决定了改革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近日在接受采访时的一番话和辜胜阻的观点一致。徐宪平说,2012 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6%,但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29%。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势在必行。“当务之急要推动人口城镇化,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居民。促进城镇化,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小城镇的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小城市的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的落户条件以及合理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新型城镇化除了要逐步解决落户难题,如何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难题同样也为全国人大代表们关注。

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地方的土地改革试点积累了不同的经验,比如重庆的地票式交易、成都土地流转、广东佛山的股权分红、天津宅基地换房等。不同的地方做法不同,但都为全国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鉴。比如四川省成都市在新一轮农村产权改革中提出,“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这样的改革赢得了农民的支持。但在取得经验的同时,确权、监管、收益和小产权房等棘手问题也显露出来。

“政府如果不把土地和就业解决好,将户籍迁离农村的农民就会觉得不踏实,还不如留下土地种庄稼更有保证。”多位进城务工农民工告诉记者。

警惕投资拉动城镇化冲动   实现产城结合

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城镇化中人的问题。农民进城后,如何在城市里享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说到底都要依赖于产业发展的支撑。

多位代表告诉记者,产业兴旺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要警惕投资拉动的城镇化冲动。应在产业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民间资本、工商企业,培养新兴产业,形成产业支撑,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相协调,找到适合地方实情的城镇化产业之路。

“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尽可能地让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要破除少数国有企业垄断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局面。”多位代表强调,要以市场,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来发展城镇化。有可能发育起产业的地方,政府要创造条件,吸引管理完善、运作成熟的行业龙头企业进入。

大规模企业的进入对于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作用明显。“建议国家鼓励企业进入城镇,出台企业落户城镇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以增强成熟企业进入城镇的动力”。

同时,政府应为市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发挥财税杠杆及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在培育新兴产业时,地方政府可以用减税、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吸引就业,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进一步融合。据了解,国家开发银行与一些地区的合作,其特点就是把政府的信用、科学的规划,与地方的民生和产业相结合,来推动城镇化的融资。

城镇化如何合理布局?

推进城镇化,许多地方更青睐大城市。但事实上,“摊大饼”的城镇化建设从长远来看难以持续。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大城市“城市病”凸显,小城镇缺少吸引力。如此恶性循环,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方向南辕北辙。

李克强总理近期在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调研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在询问村民户籍、就业、住房等情况后,得知村民进城变成新市民,生活比过去更好了。李克强强调指出,小城镇能够就地就近聚集人口、吸纳就业,是统筹城乡的重要关节点,要在优化布局中打造更多有活力的小城镇。

“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发挥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和辐射作用。二是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和做大县域经济,鼓励更多的人就地城镇化。”辜胜阻说。辜胜阻认为,对于东部地区,要“做好”城市群,通过辐射能力,把周边的小城镇纳入城市圈内。对于中西部地区,“做多”中小城市,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

“我们现在讲城镇化,是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而不是单方面的城镇人口增加。其中合理布局与城镇化发展质量紧密相关。”多位代表指出,城镇化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机遇,既是动力,也是挑战。如果城镇化推进得不好,将会对经济、社会、环境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和损失。(本刊记者/ 萍)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3年第7期 责任编辑: 张学文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